水色甘州

家乡区县: 张掖甘州区

在河西走廊,流传着这样一句古语“甘州不干水池塘,凉州不凉米粮川”,这句话形象的概括了旧日甘州的山川风貌,甘州地处祁连山和合黎山之间,两山夹峙形成的凹地,加上近千米的海拔落差,使它有效汇集祁连上的冰雪融水,久而久之形成了甘州泉水喷涌的自然景观。“苇席处处,古刹片片”,一片山光水色的甘州倒影在夕阳西下的黄昏,暖暖的色调,映入甘州人的眼帘,把一丝难得的温情久久的以诗的形式珍藏于人们的心间,别样的甘州因为有水的滋润显得楚楚动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有水的地方就显出了灵气。
在河西走廊,流传着这样一句古语“甘州不干水池塘,凉州不凉米粮川”,这句话形象的概括了旧日甘州的山川风貌,甘州地处祁连山和合黎山之间,两山夹峙形成的凹地,加上近千米的海拔落差,使它有效汇集祁连上的冰雪融水,久而久之形成了甘州泉水喷涌的自然景观。“苇席处处,古刹片片”,一片山光水色的甘州倒影在夕阳西下的黄昏,暖暖的色调,映入甘州人的眼帘,把一丝难得的温情久久的以诗的形式珍藏于人们的心间,别样的甘州因为有水的滋润显得楚楚动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有水的地方就显出了灵气。
祁连山有多高,甘州的水就有多长,二千多年前霍去病的铁骑还没有光顾河西的时候,逐水草而居的匈奴人便牧马扬鞭,活跃在甘州这方土地上,想必那时的甘州该是水草丰美,草木葱茏的世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遥远的诗人用最美的笔触,给这里的风光做了描绘,同样今天也可以使我们得以靠意境美的感觉去欣赏那时的美丽甘州。汉武大帝的嘶嘶马鸣打破了这里的宁静,帝王开疆拓土的雄韬武略,使甘州扮演了河西走廊一个重要的角色。河西四郡之一的张掖郡从此诞生了,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强烈的碰撞,奠定了甘州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发展思维。至到二千多年后的今天,这种想法仍然根深蒂固,逐水草而居到春种夏收。甘州丰富的水资源得到了很好的利用,自然的山水风光加上人工的刻意雕饰,肥沃的土地不但生产出为了生存所需的小麦,还有水稻,一种本来在河西少有的水生植物芦苇,被引种在甘州城乡郊野,甘州的风光就此显得生机勃勃,妩媚动人。芦苇是赋有性情的植物,它一旦找到合适的土地,扎下根去,便不屈不扰。年复一年的在春天呈现出顽强的生命意志,芦苇的秉性不是那种植物都可以比拟的,生命力极强的芦苇依仗甘州有情流水。在无数河滩洼地,肆意寻求展示生命的空间,或许是千百年来的前赴后继,甘州城乡的芦苇便繁殖了万亩之多,从黑河两岸到城市街巷都有芦苇的纤纤身姿。查阅甘州地方志,还可以看到南大池,北大池等这样的地名,就连甘州人引以为豪的中心广场过去都是一片翠色芦苇。在秋风乍起的寒风里,缕缕苇絮,沙沙风声,被文人墨客归纳为苇荻秋风,“半城芦苇,半城塔影”,该是多么惬意的风景啊!那时的甘州人足不出城,便可以在家门口欣赏山光水色的美景,即使今天游历江南看到的不也是小桥流水,稻田千里吗?自然的形态才是最美的风景,人们忘不掉的是深深镌刻在心底的,留在彩色照片上的只能是一种偶尔的回忆。
沧海桑田,人口的膨状需要更多的土地和水源,一块块有形有神的芦苇被渐渐蚕食了,站起来的是钢筋混凝土构筑的森林,水鸟的欢唱没有了,满目的绿色没有了,仅管这时候的城市有了另一种风韵,人们的生活如快捷链一样可以直奔主题,但是对原生态的留恋依然浸透在每个人的血液里,城市的建设者们在努力寻求恢复古甘州的神韵,建设一个园林化的城市成为人们的共识,东环路的芦苇池得到了保护,这是令人欣慰的事,前不久到甘泉公园游玩,不经意间发现原本在这里消失许久的芦苇竟又萌生,不由得惊喜,这仅管是一个小小的变化,仿佛看见了旧日山光水色的甘州,至此,想起了一位著名城市建设专家说:我国北方的历史文化名城里,唯有甘州城市里有芦苇。

从今称霸世界(2014-11-1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