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颖仪(1916~1979),曾用名张凤娣,广州花县人。幼年丧母,家境清贫。9岁时左脚出现跛行残疾。12岁进入孤儿院。民国26年(1937)7月在香港飞利女子中学初中毕业后,进入香港真铎启喑聋哑学校师范班学习两年,1939年以优秀成绩毕业,留校任教。1941年至1945年在广州、花县等地任聋童家庭教师及国民学校教师。
童年生活的坎坷,使她对残疾儿童深表同情,决心要帮助他们成为自立自强的人。经过几个月的奔忙,于1946年2月,在自己的住处,广州惠爱东路(今广州市中山五路)昌兴街挂牌办起私立启聪聋哑学校,招收聋哑儿童入学。这是广东最早的聋哑学校。开办时只有学童5人。由于她工作刻苦,对聋童耐心施教,学校声誉日隆。几个月后,学生增至20人,并得到家长捐助经费。由于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于是租用文明路65号的二、三楼做校舍,使学校继续发展,受到社会及家长的赞誉。
1949年初,广州国民党政权面临崩溃之际,时局动荡,货币贬值,学校经费拮据,员工纷纷离退,学童陆续辍学,学校面临停办的厄运。不久张颖仪的母校香港真铎启喑聋哑学校以高薪聘她回校任教,她婉言谢绝了。她寄希望于人民政府。
1951年,广州市人民政府对面临困境的私立启聪聋哑学校给予经济补助。1952年,政府又拨巨款购置了南华西路同德里10号给启聪聋哑学校作校舍。
为使聋哑人有一技之长,张颖仪变卖自己的房产,购进缝纫机、木工工具,办起了木工、缝纫职业培训班,开创了聋人职业技术教育的新途径,为社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有文化、有技术的聋哑新工人。
1956年8月,经广州市政府批准,私立启聪聋哑学校改为国家办的广州市聋哑学校,全部经费由市教育局拨给。张颖仪留任校长。面对这一历史转变,她感到*和人民政府真正重视特殊教育,关心聋哑儿童的成长,为她创造了终生从事聋人教育的良好条件。她开始信仰共产主义,主动参加党课班的学习,1957年9月正式加入中国*,并担任该校党小组长,至此,张颖仪从一个虔诚的基督教教徒转变成为光荣的中国*党员。
为了让更多的聋童能受到文化、技术教育,1960年,张颖仪连续举办了4期师资培训班(每期3个月),亲自授课,共培训了来自广东各地的60多名教师。有了师资,广东聋哑教育得到较大发展。当年张颖仪亲手培养的教师,今天不少已经成为省内各聋哑学校的行政领导及教学骨干。
1974年,学校迁到远离市区的猎德。张颖仪以顽强的意志克服生理缺陷造成的困难,经常往返于猎德和广州市之间继续忘我地工作。她白天满负荷工作,深夜还巡视学生宿舍,发现问题,亲自处理。由于长期劳累,染上了盘骨增殖和心血管等多种疾病。同事劝她休息,她总是微笑着说:“焦裕禄一息尚存,还为改变兰考的落后面貌操劳,我这点病算不了什么。”
张颖仪为聋哑教育奋斗了30多个春秋,直到临终前,还给广州市教育局党委提出关于学校领导班子的建设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见。
张颖仪的一生,为聋哑教育作出了可贵的贡献,受到党和人民的爱戴和赞扬,曾多次当选为区人民代表,多次被评为广州市先进工作者。1960年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并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她是中国聋哑人福利会委员,广东省第五届人大代表。1979年2月15日晚上,因心脏病突发不幸逝世。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