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生产方面,明代,太谷“土膺民贫”,且“民多而田少,竭丰年之谷,不足供两月”。清末,农民“植五谷而外,仅及于瓜果菜蔬”。民国七年(1918)以后,“植树种棉之利,颇有起色”,“农民薄有田产者,生计稍裕”。直至四十年代末,太谷的农业生产尚不足以解决居民之温饱。新中国建立后,经过土地改革,生产力获得了解放。20世纪五十年代,传统个体农业生产发生了重大变革。农民组织起来,发展生产,加快了农业四化的步伐。1957年,水利建设出现高潮。1958年,农业电气化植列为全省试点县。到1962年,全县建机电灌站48处,修旧井打新井4815眼,开渠1569条,水浇地面积由1949年的12万亩发展到25万亩。全县架设高低压输电线路1公里,12个公社中,75. 6的生产队用上了电。农业机械总动力发展到20万马力,机耕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53.3%。年施用化肥量达到1万公斤。1963年,山西省委书记陶鲁笳在《红旗》上发表《论太谷县的农业技术改革》的文章,对太谷实现四化的经验和贯彻农业八字宪法的经验作了论证。1964年,全县粮食总产达到8113.69万公斤,比1961年翻了一番,平均亩产201.公斤,在华北地区成为粮食首达《纲要》的两个县之一。“文化太革命”时期,农业生产停滞不前。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经历了又一次重大变革。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迅速得到发展。1985年,粮食产量达到9502万公斤,比粮食达《纲要》的1964年增长1488.31万公斤,是1949年粮食总产量的2。9倍。农业总产值784万元,比1964年增长44.2 6%,是1949年的3. 4倍。[28]
太谷为杂粮区。种植种类有高粱、玉米、小麦、谷子、黄豆、水稻、荞麦、筱麦、黍子、黑豆、绿豆、豌豆、蚕豆、小豆、虹豆、云豆、大麦等。主要作物是高粱、小麦、谷子、玉米和豆类。1985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12222亩,总产9062万公斤,平均亩产233公斤。[29]
果树栽培方面,是太谷县的重要林业产业。该县以山地浒泊一带的槟、沙果为最久,有三百余年的历史。气候、土质均宜果树生长。槟、沙果在省内外独享盛誉。
民国二十四年(1935),铭贤学校农科园艺杨主任贾麟厚在浒泊创办全省第一个苹果园—大谷南山桃树岩果园,从美国密苏里州期塔克兄弟种苗公司首批引进苹果苗木,又从烟台、锦州等地购进部分苗木,开太谷乃至山西省发展苹果树之先河。
五十年代初,山西省果树研究所在太谷境内北梁村一带筹建,并进行苹果的有性杂交,开始苹果的选育工作。六十年代,有条件的社队,开辟集体果园,大者近千亩。1959年,贾麟厚对矮化苹果树进行系统研究,并在胡村等地布点试验,成果显著。迄今,矮化苹果已推广到不少果园。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