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龙乡位于县城南面11公里处。现今叫回龙镇。该地山岭山岭回旋连绵,形如群龙起舞,回龙因此而得名。清乾隆年间,由各地群众聚居成圩,曾名大檬圩。解放初期,设回龙区。1958年公社化时,属东方红人民公社管辖。1960年设回龙公社。1984年复设回龙乡至今。在乡政府驻地东北方向约1公里的大檬岭上,有革命烈士纪念碑1座,铭刻着莫若德等14位革命烈士的英名。碑文上记述着他们在1950年剿匪战斗中与土匪英勇搏斗、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每年清明节,学校师生、县、乡各单位干部职工到此祭扫烈士墓,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在乡政府驻地南面的珊瑚河上,有1座清朝道光年间以全方块巨石建造的石拱桥,是县内历史文物之一。
全乡辖10个村公所,65个村民委员会(83个自然村)。居住着汉、瑶、壮3个民族,多数为汉族。1989年全乡总人口2847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75人,总户数5879户,以钟山土话为主要方言,通西南官话和粤语。
该乡地属丘陵、呈东西走向,西南部山岭多岩溶。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为1550毫米;1月均温9℃,7月均温28℃,年均温19℃,全年无霜期328天。全乡耕地面积32944亩,其中水田26075亩,旱地6869亩,有林面积22103亩,果树、经济林面积2447亩;水库面积772亩,鱼塘面积313亩。境内主要山岭有与羊头相邻的龙岐岭。珊瑚河流经回龙、龙福、龙岛、力争、兴联等地,境内全长约10公里,交通便利,每天有钟山至珊瑚、凤翔、石龙、同古及贺县公会等地的数班班车路过此地。
解放前,回龙以种植水稻为主,由于品种差,水肥条件低劣,单产低,人民的温饱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解放后,兴修水库7座,干渠8公里,灌溉良田约10000亩。改革开放十年来,回龙为钟山县粮食生产基地之一。乡镇企业也得到迅速发展,先后办起建材厂、红砖厂、矿产品加工厂、冶化厂、三硫化锑厂、锑品厂等10多个厂场,从业人员721人。新办永丰冶炼厂第一分厂,主要产品金属砷远销香港、新加坡及东欧国家。1989年,水稻种植面积2.30万亩;经济作物有烤烟、玉米、花生、红薯、芋头、黄豆、甘蔗、黄蔴等。当年,遇到历史上罕见的旱灾。在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依靠水库灌溉,21座电力排灌站和39台柴油抽水机缓解旱情,农业获得丰收。水稻总产量达1443.33万公斤,比历史最高年产的1983年增加3.04万公斤。经济作物年产值达200多万元。年末生猪存栏8100头,耕牛3746头,淡水鱼年产5.43万公斤。全乡工农业总产值2182.99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362.99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890万元;乡财政收入10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48.21元,人均有粮361公斤。全乡拥有汽车14辆,中型拖拉机86部,手扶拖拉机184台,年机耕面积为5000亩。
全乡社会事业也在迅速发展。现有初中1所,学生319人;小学43所,教师192人,在校学生4115人,儿童入学率达97﹪。1985年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1986年建立了乡成人教育中心学校,至1989年,举办各种专业技术班89期,培训各种专业人员达11526人(次)。1988年,学校实行了分级管理。至1989年,群众集资总额达26.30万元抢修了中小学危房,校舍得到更新。同年乡里建起了电视差转台。同时普及了农村初级电气化。乡卫生院有门诊大楼1栋,现有医务人员17人;乡村卫生室10所,赤脚医生10人,从根本上解决了群众就医远、难的问题。民办教师、五保户、军烈属的生活都得到较好地统筹解决。1988年1月开始,村公所干部实行了养老保险制度。每个村公所都建立了治保、调解、妇女、共青团、民兵、计划生育、老年人协会等组织。乡政法部门扩大充实了政法队伍,招聘了合同制民警,建立健全乡治安管理制度,设立了两个乡下警务室。全乡98﹪以上的单位门户订上了门牌。社会秩序稳定,发案率降低,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计划生育工作不断深入人心,人口得到了有效地控制,1989年全乡人口自然增长率为9‰。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