盱眙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
从地质史来看,在最终形成现代地貌之前,江苏从连云港到盱眙一线已经成陆,今盱眙山地以东是一片浅海,其间藻类生物的生成则是本省境内有生命之原始。盱眙北境“下草湾系地层”的考古发掘表明:太古时代这里气候温润、草木繁盛,非常适宜各种动物金额早起人类的生息。下草湾还曾发现距今五六万年的新人化石。新石器时期县内莲岗文化遗存(距今六七千年)和龙山文化遗存(距今三四千年)多有发现。
传说大禹治水三上桐柏山,终于制伏淮祸水怪支邪,将它“徒之淮阴龟山之中”,而使淮水安宁下来,(古《岳渎经》)唐永泰初年,楚州(西楚州、时治盱眙),渔人发现铁索,刺史李汤募集了100头水牛又把这“状如古猿、雪牙金目”的怪兽拉上来。(崔国辅《唐国史补》)淮河岸边盱眙一带的农民曾经为治疗洪水建立过卓著的功勋。
淮河中下游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考古学家们俞来俞清楚地看到:豫东北、鲁西南河苏皖两省的北部地区(相当于龙山文化所覆盖的地区),曾孕育出一片极由特色、非常先进的历史文明。三代以前,这里曾生活着以鸟为图腾的鸟族和以虎为图腾的虎族,商时期又被称为“人方” 、“东夷”或“淮夷”(《史记·郑玄注》,淮夷,淮水之民也)。传说古徐过即建于夏代,徐族即虎族。郭沫若氏说:虎、楚、徐,乃一字之转。这本是楚文化的源头,其流变至今不息。周穆王时,徐偃王曾联合东方36宗国西征,直抵黄河边。周穆王因而不得以之为东方的霸主。盱眙北抵今泗洪半城一带即是古徐国的活动中心。后来徐偃王受周、楚(荆楚)联合军的突然袭击,“义不忍斗”(《孟子》),北撤彭城武原县东山(后称“徐山”),又有数部徐人“被周人压迫而南下”(郭沫若语)远抵江浙韓鄂,影响了当地文化的发展,并且留下了诸多文化遗产。
秦统一,徐淮夷散为居户。淮河流域近海地区人口较为集中的地区设置有淮阴、盱眙、东阳等县。秦末农民起义,义军寻得楚怀王孙熊心并复拥立为“楚怀王”,即以盱眙为都城,东阳陈婴为上柱国。终于推翻暴秦统治的西征大军便是从这里出发。
二
盱眙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春秋时,盱眙为吴之善道,是陆路交通的通衢。
世传鸿沟凿于禹,或不可靠,然秦始皇二十年(公园227年)王贲断故渠引水灌大梁则史有明文。其为战争而非航运;但鸿沟东南流,经河南扶沟入淮,到了汉代逐以沟通江淮便利航运。这一运河至少在战国时代便以存在。此水西汉为狼汤渠(莨汤渠)、东汉为汴渠,隋为通济渠又为新开辟大运河之一段。唐开元间古汴水从“泗(州)盱眙城间二入淮”。隋唐运河开通之后,对于平衡南北经济,开发东南富源,以及提高江南一带文化,都有密切关系,淮口(汴水入淮口)是为枢要。北宋扔之。米芾从京都开封溯汴河,舟行东南下,一路千里平川,及抵淮口,见盱山,精神为之一振,逐赋诗曰;“京洛风尘千里还,船头出汴翠屏间。莫论衡霍撞星斗,且是东南第一山。此是盱山又称“第一山”之由来。东晋及至南宋于北人分治皆以长淮分界,盱眙为前沿。第一山题刻中,特多南宋诗人敢时忧国的爱国诗篇。入杨万里《题东南第一山》:“乾隆家业大如天,庆历春风一万年。廊庙谋谟出童蔡,笑谈京洛博幽燕。白沟旧在鸿沟外,易水今移淮山前。川后年来世情了,一波分护两淮船。”戴复生《盱眙北望》:“北望茫茫渺渺间,鸟飞不尽又飞还。难禁满目中原目,莫上都梁第一山。”颜师鲁诗:“闻说淮南第一山,老来方此凭栏干。孤城不隔长安望,落日空悲汴水寒。”都能教人为之一恸。
三
唐开元年二十三年(735年),徒泗州于临淮县城东岸,夹汴扣而治,地值今盱眙县淮河北境(州城在明祖南13里)。其他“北枕清口(大清河口,泗口,今淮阴县境),南带濠梁,东达维扬,西通宿寿”,是“汇淮险扼,徐邳要冲,东南之户枢,中原之要会”,为商家必住之所和兵家必争之地,盛极一时的名城。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没于洪水。
明开过君主朱元璋生于濠州钟离,其地时属盱眙太平乡(今属安徽明光)。其祖陵在泗州家墩(今盱眙境内),称“明代第一陵”。
四
盱眙在对外文化交流特别是中韩文化交流史上也居于重要位置。
唐时新罗入崔致远以宾贡进士身份出任大唐官吏,曾被诸道行营兵马都统高骈辟为从事巡官,掌书记职,后又任访驿巡官。其间,他多次在楚州淮阴及盱眙一带活动,并留下有关淮阴、盱眙的诗文40余篇(首)。他的文章中多次述及淮阴、盱眙、泗州、楚州、淮口、淮山、淮壖,殷切期望“乃使映淮之月早日见洗兵”,使“百姓之惊魂再苏”,尽快回复和平安定的局面。他勉励地方官员“其尔心保清廉,好对映淮之月”,要求他们“奉公,劝民务本”,“使櫌而不缀”,关心地方民众,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他对盱山茶叶情有独钟,并有深切的感念,认为新茶可以“不假梅林,自能愈渴;免求萱草,始得岂忧”。盱山清幽的美景给了他十分美好的印象,他感慨的说:“胜境唯愁无计住,闲吟不觉有家归!”(《冬日游山诗》),他在这里留下了著名的《汴河怀古》诗。他在即将离此而去的时候,还依依不舍的说:“万里始成归去计,一心先算却去程。”
五
盱眙是淮水之滨一颗璀璨的明珠。千里长淮养育了它,它又以特殊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该可开放以来的光辉建设成就,为淮河增光添彩。相信通过此次《淮河文化与盱眙人文地理研讨会》和《崔致远和淮阴、盱眙学术报告会的召开,盱眙必将插上腾飞的翅膀远翥高飞。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