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高镇位于钟山县东北部,距县城14公里。东与贺县交界,北靠富川县。陆路交通十分便利,湘、粤、桂公路在此处交汇。全镇总面积216平方公里。相传,在古代,今川岩铁屎坪原是个天然湖,因湖中孽龙作崇,不让湖水外流,望高一带成为了旱区,民众历受饥苦。当时有位村姑挺身而出勇斗孽龙,得神助,迫使孽龙钻穿湖底石岩,形成溶洞(即现今的“碧水岩”),从此湖水长流,造福人民。村姑死后葬在高山(姑婆山)上,人们为表缅怀之情,早、晚仰望高山,故得名望高。1989年前为望高乡,1989年改设镇。
全镇辖12个村公所,1个居委会,50个村委会(70个自然村),184个村民小组,5264人户,25934人,其中农业人口23528人。多属汉族,有壮、瑶等少数民族。操粤语、客家话及西南官话等。望高镇地处五岭之一的萌诸岭西麓,境内较大的有姑婆山脉,呈南北走向,海拔178.00米。东北高而西南低,属丘陵地形。该地年均温19℃,全年无霜期328天;年降雨量1549毫米。现有耕地31951亩,其中水田18694亩、旱地13257亩,现有森林面积11.26万亩,以松、杉、油茶林为主,森林覆盖率达37.80﹪。矿产资源主要有锡、煤、铅、锌、钨、硫铁、磷等,是广西锡矿的重要产地之一。非金属矿主要有大理石、萤石、水晶石等,其中大理石储藏量4亿多立方米。大理石产品质地优良,颇负盛名。
望高历来以农为主,采矿为铺。农业以种植种植水稻、玉米为主。近年来,由于全面推广水稻杂优良种的种植以及应用培植新技术,粮食产量逐年增加。1989年,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干旱,但粮食生产仍获得丰收,总产量为2004万公斤。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荣获地区1989年粮食增产竞赛奖,县粮食生产“星火计划”奖。经济作物主要有甘蔗、红瓜子、木薯、花生等。1989年产甘蔗3645吨,比上年增加了6倍;生猪饲养量1.21万头,比上年增长了2.6﹪,生猪出栏率达43.97﹪,耕牛饲养量7100头,比上年增长4.64﹪。农民人均有粮373公斤,人均纯收入593元。
1979年以来,依靠本地丰富的矿产资源优势,鼓励群众自筹资金和积极引进外资发展乡、村企业267个,其中镇办企业7个,村办企业4个,个体和联办企业256个,从业人员达5130人,占农村总劳动力的51.60﹪。
1989年,全镇企业总产值达1562.45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45.20﹪;为国家创税74.40万元,占财政总收入的47.33﹪。全镇工农业总产值合计3453.35万元,比上年增长6﹪,人均创收1331元,镇财政总收入157.1865万元,比上年增长3.40﹪。
望高镇境内有中外驰名的“碧水岩”。近年来,“碧水岩”旅游共接待中外游客6万多人次,被誉为“天下第一洞”。
文教卫事业亦有较大发展,1989年全镇有教学点39个,其中中学2所,中心校3所,完小9所,村小25所。在校中小学生3783人,是1949年的4.5倍。有教师204人,入学率达96.76﹪。巩固率达98.56﹪,毕业率95.95﹪,普及率达97.14﹪,均达到部颁普及小学标准。1988年以来,全镇集资34万元,抢修中小学危房432平方米,新建教学楼4座,面积达1656平方米。全镇有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15人,住院床位5张,各村公所设有卫生室,并有医务人员1~3人,方便了群众看病取药。镇政府重视抓好计划生育工作,人口增长得到较好控制,1989年,全镇净增人口258人,自然增长率为10.30‰。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