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隆寺位于江苏省盱眙县兴隆乡政府西北高岗上。1958年前没有兴隆乡,1958年秋冬,由铁佛公社划出部分建制,以兴隆寺得名成立兴隆公社,1983年体制改革时兴隆公社变更为兴隆乡。
兴隆寺历史悠久。相传,在战国时期,此处地处楚国东北部,当时楚国的权贵费无忌老家在此,费氏子弟仗权弄势,无恶不作,终因误国之罪被抄没家财。后来费氏子孙留恋昔日之权威,又利用以前搜刮来的钱财在其地基上建了一座庙宇,想借此显示威势,卷土重来,这庙人们叫它费家庙。后来,杭州灵隐寺的济公和尚化缘来此,说此处面对东南第一山,是一个好地方,不能让费氏一家作威作福,而要为这一方众生造福,故而在此地修建了一座兴隆寺,塑立了地藏、金心、银胆等五尊神像。每逢农历正月十五日、七月三十日庙会,这里人山人海,在寺周围成为农贸交易市场,交易之繁盛冠盖一方。兴隆寺终于取代了费家庙,为人们所称道。
1934年,国民党政府搞土地呈报时,在兴隆乡附近芮庄、章庄章氏家中发现的明、清两代田契、房契等文件上记载:“南止街心,北止街心”字样,从这点证明,很早以前,这里确实是个繁盛的颇具规模的农贸小集镇。
兴隆寺在历史上曾修复过多次,第一次约在唐朝,第二次在清朝。清朝重修时,在兴隆寺西南建了一座窑,专为修建兴隆寺服务。寺庙为三进大殿,后殿七间,中殿五间,前殿三间,东西廊房各四间,前门牌楼上有金色“兴隆寺”三个大字。
抗日战争时,寺庙倒塌,破败不堪,群众为了继续在这里兴集,便利买卖交易,特派朱东凡为代表向泗南县人民政府请示,要求资助复修寺庙,恢复集市。县政府行政科长张寿天、建设科长路井里为了保护古迹同意复修,但经费有困难,需自行筹集。群众自荐王道人为首募捐,钱慎之等协助之。经费筹集后,1939年开始施工。当年该处叫宗淮乡及兴隆乡,兴隆小乡乡长侯保武、参议长毛又欣及地方进步人士参加了开工典礼。兴隆寺修大殿五间,前殿三间,中殿塑地藏王等神像约四十余尊,大殿前檐横幅上写着“威振淮海”四个大金字。1947年,国民党进攻解放区,该寺庙被国民党谍报队拆去木梁,运往双沟指挥部,该庙竟成一片瓦砾之地。
解放后,当地群众又自发捐资兴建兴隆寺,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这里无可幸免,再次变成了一片空地。
1987年,群众又自发在兴隆寺遗址修建起大殿五间,中间塑地藏王佛像等十六尊。重新按照过去的两个节日时间聚会,仍有上万人于此交易、游览。兴隆寺为繁荣这方的农村集市,仍发挥着一定作用。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