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民易虐 上天难欺

家乡区县: 江苏省盱眙县

 盱眙第一山国家森林公园内的题刻,由摩崖和碑刻两部分组成,是江苏省重点保护文物。它拥有大量的宋、元、明、清乃至民国时期的诗文典籍。据清光绪年间编写的《盱眙县志》记载,第一山有摩崖碑刻268块,但经一百多年的悠悠岁月,其中有不少题刻毁于兵火,现保存下来的尚有168块。在这些石刻中,最引人瞩目并起教化作用的是戒石碑“圣谕”。它矗立于玻璃泉左边要道旁,高138厘米,宽85厘米,厚22厘米,碑上方呈半圆型,碑文共18字,碑额中间楷书竖刻“圣谕”二字;碑身竖刻四行楷书:“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由于此碑风雨剥蚀严重,除这18字以外,别无它字。据考,此碑立于清乾隆庚戌年间(即1790年)县衙旁。1938年元月,原县衙(位于宣化街)被日军烧毁,此碑被有识之士收藏辗转于第一山,算来已有220多年历史。追溯历史,戒石碑在中国有深厚的文化渊源,并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一、戒石碑的来历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皇帝孟昶,鉴于前蜀因吏治腐败而亡国的教训,以及父皇在世时官吏肆无忌惮地害民虐庶情况,为告诫官吏尽心尽责,廉洁奉公,特撰著《令箴》一篇,颁发各州县。全文为:“朕念赤子,旰食宵衣。言之令长,抚养惠绥。政存三异,道在七丝。驱鸡为理,留犊为规。宽猛得所,风俗可移。无令侵削,无使疮痍。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赋舆是切,军国是资。朕之赏罚,固不逾时。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为民父母,莫不仁慈。勉尔为戒,体朕深思”(译文为:我惦念本地百姓,像惦念初生的婴儿,天黑了才吃饭,天不亮又穿衣起床。委任你们为各地长官,是要你们抚养教育,给他们安定的生活。政绩在哪里?要看损坏庄稼的害虫是否不犯境,鸟兽是否也受教化,儿童是否有仁爱之心;德治怎么样,要看是不是达到了“身不下堂,鸣琴而治”。百姓事务,要像赶鸡回家一般,耐心疏导,讲究方法;为官清正,要像时苗那样“来一牛,去亦一牛”,留犊示廉恪守规矩。量刑从轻从重,都应有所根据;一些不好的风俗,也要能够治理。不要让他们受到侵害,不要使他们遭遇创伤。百姓容易欺负,上天却难以蒙骗。我们(官员)享用的赋税车轿,都是由他们供给;治理国家,谋求兴旺发达,还要靠我们实现。我的奖赏处罚,固然不会超过时限;但你们的薪金俸禄,都是百姓血汗换来的财富。所以身为地方长官,怎能不以仁爱慈善对待百姓?特此为你们写下这篇规诫,希望你们体会我的深邃用意)。这篇箴文虽然只24句,96字,但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实际上,它是一篇廉政宣言,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北宋灭蜀后,宋太宗赵光义于公元983年4月,为强化吏治,从孟昶所颁令箴中,摘取了“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这四句颁行全国,并令各州县刻碑于衙署大堂前,以警戒各地官吏,名为“戒石铭”。公元1132年6月,南宋高宗皇帝赵构,以《御制戒石铭》颁赐于各郡县,令刻之于庭,置之右以为朝夕之戒。两宋以后的元、明、清各代,《御制戒石铭》遍布全国各州县,戒石上的文字也稳定下来。所谓“圣谕”(即皇帝的谕旨),应是宋朝皇帝的“圣谕”,不大可能是宋以后某个朝代皇帝的“圣谕”。
二、戒石碑是古代衙门文化的组成部分
戒石与古代官府紧密相关,是中国衙门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天下官署的镇宅之宝,也是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水浒传》第六十二回里写道:大名府财主卢俊义的管家李固设计陷害主人,使之入狱,又亲自带了金子,来贿买压牢节级蔡福,要他将卢俊义杀死于监牢。蔡福冷笑着说:“你不见正厅戒石上,刻着‘下民易虐,上天难欺’?你那瞒心昧己勾当,怕我不知”。蔡福所说的“戒石”和其他地方官署一样,置于衙门内的大堂中央,官老爷审案一抬眼就会看到镌刻在石碑上的那四句话,使之不敢忘忽,警告其若徇私枉法,天理难容。两宋以后,戒石的位置有了变化,因为它妨碍行走,便从大堂上搬了家,移至堂前甬道上,并建亭保护,故有“戒石亭”之称;后又改为牌坊,称为“戒石坊”,可进出熟视。另一个变化是,凡州县衙署在戒石的南向也刻有字,是“公生明”三个大字,这是专给老百姓看的,以显示官府内外清明。历史上也有为衙门文化增添新内容的,如明朝皇帝朱元璋,开国后,以倡导廉政为巩固政权的急务,采取“以猛治国”、“重典治吏”的方针,因“上天难欺”等已写在了戒石上,不好再添什么,但他却下令全国“府、州、县、卫之左特立一庙,以祀土地”,规定凡贪污额达60两以上银子的官员,一律枭首剥皮,剥皮场就放在衙门的土地祠内,所以土地祠又称“皮场庙”。贪官的人皮剥下后实草,悬于官府公座旁,使继任者触目惊心。
三、戒石碑在历史上的影响
古人说:“治国就是治吏”。令箴、戒石碑是古代君王为戒饬官吏恪守职责、廉洁奉公,而以行政力量颁布的官场规则,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吏治思想,以及中华传统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它在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有着广泛的影响,深深地教育了历朝历代的政府官员。它被当着官场上的指南针、警世钟,曾在封建社会中发挥过整饬纲纪、净化政治空气的作用。在这段历史上,出现过北宋前期的经济繁荣景象,明朝仁、宣之治,以及清朝康乾盛世,也涌现过一批各具风姿的人物,其中包括一批明君贤相、清官廉吏。他们懂得“上天固难欺,而下民亦难虐矣。民虽至愚,虐甚则变,欲安其上复可得乎”的道理,因而在执政中,注意到惜民养仁,清廉养德,奉公养道,明法养威。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体现“廉政”要求的戒石碑,在历史上虽然产生过一些作用,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以及封建制度的劣根性,无论是五代十国,还是宋元明清,在一定时期内的官场腐败,吏治堕落,乃至朝代的衰亡,仍屡见不鲜。首颁《令箴》的孟昶,开始时励精图治,但不久便成为昏君,结果后蜀被北宋所灭;北宋太宗皇帝赵光义发布《戒石铭》,但后来的官吏如果能铭记太宗的“官箴”,体察人民疾苦,恐怕也不会激起宋江、方腊、田虎、王庆等农民大起义,更不会有向金人请降、称臣、献地直至徽、钦二帝被劫走的“靖康之耻”了。

 

笑晴天0.0(2014-11-1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