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理概况
南雁荡山位于浙江省平阳县西部,是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属山岳型风景区,分五大景区。景区以山得势,因水成景,山因水活,水随山转,山光水色,相映成趣,以秀溪、幽洞、奇峰、景岩、银瀑、石堑等自然风光六胜而闻名遐迩。其中东西洞景区景点最为密集,景色雄奇,蔚为壮观。
景区特色
2.景区特色
原分东西洞、顺溪、畴溪、石城、东屿五大景区,有67峰、24洞、13潭、8瀑、9石之胜。后经总规修编调整为东西洞景区、顺溪景区、明王峰景区、碧海天城景区、赤岩山景区,其中碧溪东西洞和顺溪景区为一级景观区,郭溪明王峰和腾蛟赤岩山景区为二级景观区,碧海天城为三级景观区。总面积169.27平方公里,其中主体区域155.90平方公里,飞地景区13.37平方公里,共138个景点,其中自然景点85个,人文景点53个。整体自然景观突出地表现为“秀溪、幽洞、奇峰、石堑、银瀑、景岩”的“南雁六胜”。境内峰峦蟠迥,溪壑交错,岩洞密布,怒瀑飞奔,“儒、释、道”三教荟萃,国内罕见。苏渊雷作、赵朴初书的楹联曰:“秋色平分南北雁,高风遥接东西林。”
人云“北雁好峰,南雁好洞”,所谓好洞,仅以东西洞景区而言。其实从全景区总体分析,南雁溪流纵横,滩潭四布是构成山明水秀的根本原因。故就自然景观而言,可以概括为“南雁六胜”;就人文景观而言,其特色就是“三教荟萃”。总体说来,“三教九溪”就是南雁荡山风景名胜的主要特色。
3.历史沿革
南雁开发始于唐代中期,盛于五代、两宋。唐宗室李皋任温州长史时,曾作《游南雁荡山》诗。五代时高僧愿齐结茅其间。吴越王钱氏“因建普照道场,尽以平阳一乡之赋赡之”。北宋时建会文阁,后称会文书院,南宋理学家朱熹曾来此讲学,一时人文荟萃。据史料记载,人文景观仅就古建筑而言,就有13古刹、18庵、12院、3亭8堂、2洞2楼、1庙1坛。儒、释、逍三教遗址四布,历代摩崖石刻碑记林立。
明人蔡芳《南雁荡山记》载:“东瓯雁荡,为天下名山。山有二,其南在平阳者出名尤蚤(早)……”南雁荡山开发史最早可追溯到1580多年前的南朝刘宋时期,中国山水诗鼻祖谢灵运任永嘉太守,曾经过平阳县岭门山(撰有《游岭门山诗》),并游览了现属南雁荡山五大景区内的赤岩山。清人张綦毋有诗记其事:“谢公遗迹想追攀,何处堪乘兴往还。栀子花开楼石渡,甘蕉林满赤岩山。”
到了771年(唐大历六年),温州李庭等人入山砍柴迷路,发现一处世外桃源式的地方。唐代诗人顾况在《仙游记》中有详细描述。明人姜准据该文中“约在瓯闽之间”等句,指出当为南雁荡山。唐人吴畦、李皋、路应、吴璋、薛正明等有相关诗文作品传世。
五代时期是南雁荡山正式开发之始。据《方舆胜览》所载,高僧愿齐“闻平阳明王峰顶有雁荡,天晴则钟梵相闻。杖锡往访,喜曰:‘此山水尽处,龙雁所居,岂非西域书所谓诺讵罗震旦雁荡龙湫者耶?’结茅其间。”吴越王钱俶资助他在南雁荡山建造普照道场等十八座庵寺,还划出平阳一县赋税供其使用。愿齐也就成了南雁荡山开山祖师。
到宋代,陈经正、陈经邦兄弟创办会文书院,文风大盛。南雁荡山也逐渐成为儒、释、道三教荟萃之地。张九成、王十朋、朱熹等名人都曾慕名来访,并留下题咏。
从元明至清初漫长的岁月里,由于战患、迁界等多种原因,南雁荡山遭冷落。直至清末光绪(清德宗年号,1875—1908)年间,“南雁主人”陈少文带头重建会文书院,后又建成棣萼世辉楼。仙姑洞与观音洞寺观建筑也经过整修。顺溪景区也得到进一步开发。从此,南雁荡山又开始复兴。
1918年,周喟总结了前人成果,编纂的《南雁荡山志》刊出,详细介绍了南雁荡山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掌故。南雁荡山的影响力得到了扩展。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