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主席李先念的感慨

家乡区县: 湖北省红安县

一九七九年六月十六日上午,在县城通往高桥的公路上,奔驰着一辆面包车。中共中央副主席李先念和陪同人员在车座上摇晃着。

他们天南地北地闲说着。谈稻谷的收成,谈荒山造林,谈花生会不会歉收。李先念嘴上议论这些事情,心里却象几只猫在乱抓一样难受——他对家乡的生活曾经有过多少美好的设想啊!然而,今天…… 车到占店镇,李主席下了车,他坚持步行回老家李家大屋。

他走的是一条田间小道,这条小道叫李王氏小道,它的名字来源于李先念母亲的名字。当年,母亲踏着这条小道给在山上打游击的儿子送饭,从春到夏,从秋到冬……乡亲们说,没有一个人能象她一样在这小道上走这么多的路。 李先念默默地走着,看着被踩得结结实实的小道,找寻着母亲的足迹。

儿子在母亲的小道上走着。就是在这条路上,五十多年前,他常常天不亮匆匆去赶部队,晚上悄悄回家……一声带着惊喜的呼唤、一碟飘着桂花蜜的米酒和那闪闪的泪花……这就是母亲所表示出的一切。那时母亲总是问他:“累了吧,伢子?”临走时,乡亲们总是把从嘴里抠出来的谷米、盐巴装满他的粮袋。以后,他走远了,但故乡始终没有离开他,在反围剿的拼杀中,在西路军的征途上,在中原突围的血战里,在“文化大革命”的漩涡中,故乡无时无刻不在他的心头。

这位昔日的小木匠,今天的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不知不觉走完了八里乡道来到村口,他放慢了脚步,往事的潮水在他的心头奔腾,而这里就是他生命之河的源头。

他走向村边的一块小田,对陪同人员说:“那是我种过的田,走,过去看目的地。” 田里的中稻苗烯叶黄。一个后生正在田里除草。 李先念问道:“这田怕是没晒过,也没下草木灰吧? 后生没抬头,“嗯”了一声,算是回答。 “不晒田,不下草木灰,把田都种板了,哪里收得上谷来?” 李先念思索着离开了田埂。李先念边走边说:“这田盘得过细,一年收十担谷是轻飘飘的事。

那时,我交了田租,还落得五担谷呢!” 在家门口,他停住了脚步。不一会儿,全村的人都来了。 李先念看着这些人,似乎认识,又似乎不认识。这就是五十年前,一起淘气的小伙伴们?这就是那些往山洞里给他送饭的大嫂子、小媳妇们?是的,毫无疑问,这是他们,他最亲的亲人们,现在他们围坐他身边,还象当年打听战况一样,问个没完。 “听说安徽乡里把田分了,都搞发富了呢。” “你们也分啊,哪个不让你们分呢?” “你上头不发话,下头心悬着哩。” “你把那个心宽宽地放到肚子里去,该分就分了拉倒。” “先念,中时到我屋吃鸡去。” “你那个鸡留给鬼吃去,六三年在你屋里喝了一碗茶,你硬是敲了我一台拖拉机,你是要捉我放血咧!” “先念,分田这话可做数?” “要是我扯白,你就到中南海门口去丢我的人,就说我说的话不如屁!” “你几时再回呢?” “你们不撤那个纪念室,我是不回屋的。你们是咒我死哟,死人才搞这个名堂!你们把心事生到发家上,把乡里搞发富了,我就引几个外国佬回来看看,你们脸上有光,我李先念也有光罗!

李先念说着,走到屋外,兴致勃勃地和乡亲们合了个影。 他别了乡亲们,心旷神怡地走在归途上,清风送爽,一曲山歌从远处隐隐约约地飘来。 “麻窝草鞋亲手编哟,送给我哥红军穿哟……”李先念情不自禁地跟着哼了起来。

我和你的笑忘书(2014-11-1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