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旧街花朝节编辑 旧街花朝节[2]
文化遗产名称:旧街花朝会
所属地区:湖北·武汉·新洲区
遗产编号:Ⅹ-12遗产类别:民俗
申报日期:2006年
申报人/申报单位:武汉市 新洲区
遗产级别: 省[3]
发展历程
旧街花朝节——卖烤肉的商人
随着花朝会的日趋昌盛,赶会的人也日渐增多。花朝节庙会期间,正是年节闲日已尽,春耕开始之际,乡民们大都不愿单纯地玩会,除烧香许愿和游玩外,还顺便带一些山货和春耕农用品进行商品交易。早先在旧街花朝节庙会上进行交易的多半是一些字画、绣屏和带民俗风格的花木编织,到了清朝,邻县的黄冈、麻城等地农民慕名前来,顺便带些山里竹、木器等土特产交易。
明末清初
明末清初,武汉、黄陂、安徽和河南等地的铜铁器皿也纷纷运来销售。民国期间,江苏的绸缎、湖南的湘绣、江西的木耳和香菇等都来赶会。会期搭台唱戏,玩打卖艺,盛况空前;商贩货客,讨价还价,自愿成交,生意极其活跃,使整个花朝节充满商贸色彩。
解放后
旧街花朝节各项娱乐设施(11张)
解放后,一九五零年人民政府将这一庙会改为“旧街物质交流大会”,会期从农历二月十五一天延长为二月十四至十六三天,这对活跃旧街市场经济起到了促进作用,在党和政府的引导下,旧街花朝会逐步摒弃了封建迷信成分,使之成为广大群众进行游乐和物资交流盛会,成交物质以土特产品、木料、耕牛、手工制品、小型农具为主。
80年代后
80年代以后,交流规模不断扩大,武汉、黄石、鄂州等城市的有关商业部门,也驱车运货前来赴会交易。副食、匹头、五金、交电、农用机具等工业品、高档商品个大型生产资料,在交流市场上占的比重相继增加。
1985年,旧街交流会,集会达10万人众,附近三、五里,可闻会上喧闹之声,交易品种繁多,摊贩货架数以百计,三天成交额达35万元。
2003年
借重“文化搭台,经济唱戏”,2003年新洲区政府在旧街正式举办了第一届花朝文化旅游节,并将会期顺延为五天。旧街花朝节朝着文化旅游的方向发展,增开了新洲特色农副产品交易物资交流项目:推出徐古蘑菇、双柳蔬菜、陶河炒鸭、汪集鸡汤、张店鱼面等30多种新洲特色农副产品大大增强了花朝市场的经济含量。开展文化旅游活动,吸引力和辐射力更强,物资交流大规模提升。闽、粤、豫、皖、湘、赣等省的香客商人,如潮水涌至,日进出集镇多达十余万人之多。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