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蒲儿菜

家乡区县: 淮安市淮安区

  蒲苇韧如丝,那是蒲老了。初生的蒲无比鲜嫩,而且白,水灵灵的,仿佛一触之下即可迸溅汁水,如此的娇贵,一板一眼字正腔圆地叫它蒲菜未免少怜惜,淮安人是天底下最知道如何疼爱食物的人,所以,一个偌大的淮安城,倾城老幼,一律用轻而柔的方言唤那些嫩蒲为蒲儿菜。

淮安是水城,村村有河,处处闻桨声,蒲苇是随处可见的植物,老了织席,嫩则入宴。诗经上这么美美地写过:其蔌维何,维筝及蒲。想见必是几千年前即有人将蒲菜烹成盘中美味了。

但百姓们仿佛是不大考证诗里的事情的。在淮安的民间,百姓们都固执地认为首开吃蒲菜之先河的是巾帼英雄梁红玉,一个弱小的曾经的风尘女子。美人爱英雄,这女子后来嫁给了岳飞帐下的大将韩世忠。在一次与金兵作战中,她和部下被重重围困,敌军只围不攻,志在消磨。内缺粮草,外无援兵,野菜行将挖尽。只剩下河里蒲苇茂盛得无边无际,青青复青青。也许大清早吧,这上过疆场、下过厨房的女子来到河边,想这蒲草也许可以下咽。于是,挽长袖、出素手,层层的蒲苇倒下去,剥了老叶煮那雪白纤纤的茎,果然味美。那河中之蒲,亦善解人意,割了又长。让这女子和她的兵将挨过饥饿,重整旗鼓,最后战退了金兵。因此,在淮安的民间,蒲菜有一尊贵的大号:抗金菜。

淮安城里,有谁没吃过蒲菜呢?鲜嫩清淡。哪一个女子不会烧蒲菜呢?只是手法有别而已。有人把它做成开洋蒲菜,小小的红红的几粒虾仁,为调味,也为好看。有人用它烧豆腐,一色的白白净净,用清水煮好吃,用又浓又老的猪骨汤煮也好吃,只是不大用鸡汤。比起年轻人,老年人更多地喜欢,因为年深日久的交情,每到蒲儿菜上市,都提回一大篮子,在阳光里细细地剥。想起童年,没什么东西可吃,妈妈总是烧蒲菜,上顿吃,下一顿又吃,现在呢,还是喜欢,仿佛已是一个相互熟悉了性情和习惯的夫妇。

蒲儿菜从初春入市,直到秋了,都有卖处。但满市场的蒲菜,淮安城里的人却只认楚州一带长的蒲菜,认为只有楚州的蒲菜才好吃。曾经有一们老先生,轻易不近厨房烟火。但每吃蒲菜,必来亲买,他不放心他的老太婆,认为她总是不认得正宗的楚州的蒲儿菜。他背着手,嗅一嗅,掐一掐,掂一掂,就知道眼前的蒲菜是生在哪条河上的,是不是小时候吃过的那一种了。他每次买蒲菜,也不多买,一斤来重,也就那么二十根左右的东西,可他却很慎重,一根一根地细看,长短老嫩,正看看,反看看,他一辈子的细心仿佛都放到了蒲菜身上。

小宇宙(2014-11-1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