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宫遗址

家乡区县: 陕西省旬邑县

近年在宣化街东街口竖起一座牌坊,上面正中醒目地刻着“大明宣化老街”六个字,人们习惯地称之为“宣化老街牌坊”。牌坊对宣化街起到标志、宣传作用,也给老街景观增添了悦目的亮点。但是,当初设计这座牌坊的人或许只是为企业在宣化街开发的“大明学府”项目服务,想通过牌坊,给这条街起个好听名字,以增添魅力,未作过多考虑。然而他们未想到,就是因为他们无意中的做法,对宣化街的历史和文化作了界定,并由此引发争议。
本文从牌坊对宣化街历史和文化的界定与其本身所展现的文化艺术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首先从牌坊上“大明宣化老街”这个概念来说,它给人有两种理解,一种理解为这条老街是明朝时期所建,意味着距今至少有400年的历史。一种理解为这条老街还保持有明朝时期的文化遗存,为强调老街这段历史时期的文化特色而作出这样的命名。如果两种理解中有一种符合事实,都未尝不可,遗憾的是给人的两种理解都与事实不符。从文化特点来看,宣化街没有一处明朝时期建筑,更遑论保存有明朝时期的街道了。从哪儿也看不到明王朝的文化特点。从历史角度看,宣化街早在明朝之前就已经存在。原以为“宣化街”前冠以“大明”定语以显示其“老”,然而恰恰相反,反使老街年轻了一千多岁。盱眙早在二千二百多年前秦始皇统一中国,封建制改为郡县制时,第一批中就设置了盱眙县。既然建治,有了县城,肯定就有街道,至于是否命名为“宣化街”已无法考证。但笔者以为“宣化街”、“黄牌街”这些街名似乎都与皇城有关。而盱眙曾经是楚怀王的都城,“宣化街”就是那时命名也未可知。总之,说是“大明宣化老街”肯定不符盱眙城镇建筑史。
要想取得合理性,有两个补救方法。一是将宣化老街真正建成大明风格一条街,或至少修建几处大明古建筑,如明朝的登瀛书院、明朝的庙宇、或者刻有明人咏盱眙诗词的其他明代风格的建筑等等,使其成为“大明宣化老街”命名依据。再就是舍去“大明”两字,改成“宣化古街”,或“秦汉宣化古街”,以与盱眙历史相吻合。
笔者认为,古为今用是对的,但一定要尊重历史,服从历史。是历史为我所用,不能历史为我而改。是量体裁衣,而不是削足适履。倘若都让历史服从企业利益,这里出了个“大明宣化老街”,那里出了个“维多利亚港湾”,再在别处出个“东方庞贝”,如此下去,哪里还有地地道道、切切实实的盱眙地方文化特色?
下面再从文化艺术角度就牌坊所体现出艺术性谈谈己见。牌坊建得很大气,也很古朴,两旁柱上刻有米芾“第一山”诗中的两句诗:“莫论衡霍撞星斗,且是东南第一山”。从传统上说,既然刻在立柱上,左右对称,一般都是对联。而这两句诗,不成对联。这是其一。其二,不管刻在什么地方的对联,都要有个主题,或描写当地风景,或咏叹相关事件,或褒贬相关人物……这座牌坊上的对联应该什么主题?毫无疑问,这个主题应该围绕牌坊上标出的“大明宣化老街”这个题目来写。可是“莫论衡霍撞星斗,且是东南第一山”其诗意与“大明宣化老街”一点关系也没有。如何紧扣主题?比如替“秦汉宣化古街”作联,我认为是否可以这样写:“秦邑权衡通货殖,楚都车辙贯街衢。”突出街道特点。“权衡”为秤砣和秤杆。盱眙曾出土过秦权,当时风传为“狗头金”。盱城每一条石块铺成的街道中心都有一道凹槽,相传是楚霸王运粮草的独轮车辗出的车辙。如果为“宣化古街”撰联,可以紧扣“古”字:“秦砖汉瓦春秋月,吴水楚山唐宋风。”通过对联揭示盱眙悠久历史。
再说牌坊上刻的是北宋诗人米芾诗句,而牌坊的名字叫“大明宣化老街”,宋代人都来过了,还能叫“大明宣化老街”?难道“大明”比“大宋”还“老”吗?欠合理。大凡艺术作品,都应该值得玩味,经得起推敲,从中才能得到乐趣,获得知识。这座牌坊上所提供的文化信息显得零碎而杂乱。
可以看出,牌坊竖立为突出 “古”意,甚至连牌坊上的对联都用繁体字来书写,以期增加文化品位。形式很好,但是除了对联内容不合,还写了错字,把“莫论衡霍撞星斗”的“斗”字写成繁体字“鬬”,错了。星斗的“斗”就是“斗”,没有繁简之分,“鬬”、“鬥”、“闘”、“閗”、“ 鬭”都是“斗争”、“战斗”“斗”的繁体。简化后二字字型虽然相同,但读音不同,字意不同,用法也不同。书者原本用意很好,由于疏忽,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最后须说明,上面的文字是就事论事。大明学府工程项目负责人能够为打造盱眙旅游城市,开发地方旅游资源作出大胆尝试,其精神可敬可嘉。今天盱眙历史文化研究会已经成立,今后再有涉及到盱眙历史文化方面的事,可以先让他们研究后再实施,也许就能避免再发生这样那样的错误。

不爽就战斗吧(2014-11-1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