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交镇位于临县县城南21公里处,湫水河中下游。1940年,三交是临县民主政府驻地。1942年9月7日,日寇侵占三交。之后修筑碉堡,以三交为据点,对临县各乡镇“扫荡”“蚕食”,实行“三光”政策。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军民齐心合力同日军展开你死我活的斗争,1944年10月7日,三交日军被赶走。
为纪念抗日战争中英勇战斗、壮烈牺牲的196位烈士,1945年4月,临南县人民政府在三交镇四渠沟南口建立烈士塔一座。碑文为临南县县长王敖撰写。
烈士忠贞不屈被敌人活埋
在三交烈士塔上篆刻的烈士名单里,有一位叫樊红杰的烈士。今年已88岁的老战士秦殿元是这位烈士的战友。如今老人住在临县安业乡老家。6月4日,记者到临县安业见到了秦殿元老先生。
老人回忆说,那是1948年的正月初八,临南县委在刘家会附近的一个山上召开秘密会议。秦殿元他们所在的连负责警卫工作。由于叛徒告密,会议还没有开完,鬼子就包围了上来。为了掩护撤退,战士们用机枪硬打开了一个缺口。在交战中指导员樊红杰左腿中弹。秦殿元把受伤的指导员背起来就跑。眼看敌人越来越近,樊红杰为了同志们的安全要秦殿元把他放下。秦殿元不听,还是背着他跑。樊红杰拿枪顶着秦殿元大吼:“放下我!要不老子枪毙了你!”无奈之下秦殿元把指导员放下,接过指导员的枪。转身跳下一丈多深的沟里,钻到蒿林里,躲过了敌人的追捕。后来听侦察员说,樊红杰被敌人俘虏,关在三交的据点里。关押期间,敌人严刑拷打都没让他屈服。最后,敌人把奄奄一息的樊红杰活埋了。
这次战斗后不久,秦殿元由于作战勇敢被吸收入党,于一九四三年十月成为中共正式党员。老人只记得樊红杰是陕西人。
河北老兵扎根临县
还有很多没被记在烈士塔上的革命者,他们将自己的一生默默奉献给了中国革命。
在临县县城,有一位坐着轮椅的老人喜欢在街上转悠,这位老人就是杨义堂,河北容城人,今年91周岁。老人退伍时是国民革命军八路军独一旅独一大队的战士。
1940年春天,老人随北京的地下党组织撤退进入临县,之后编入120师。1940年冬,日寇在临县进行冬季扫荡。当时,杨义堂和另外3个战士奉命渡过黄河去陕西佳县为部队修理枪械。临县所有去陕西的渡口都被日本人占领,他们只能返回临县城。半路与自己部队的100多人会合。当部队到达临县南塔村时,遭遇大队日寇。当时日寇正在湫水河对面的东峁村里扫荡。两军隔河展开战斗。战斗中,一发炮弹在杨义堂附近炸开,他被直接埋进了弹坑里。当战友把他救出来时,发现只有左脚中了弹片。
杨义堂被安置在担架上转移。在转移过程中,他的右腿和左膀被滚落的石头砸成骨折。之后杨义堂昏迷过去。他醒过来后,已到了兴县的康宁镇。到了腊月,部队转移,留下他在村里养伤。村民怕敌人发现他,把他转移到临县曜头村附近的一个破庙里。杨义堂的伤还没好利索,只能躺着。当时庙里来了个要饭的,从外边抱了柴禾把地烤热后,再把他移到烤热的地上。吃的东西也是要饭的从村里讨来的。
到了1941年的大年初一,村里的地下党把他送到临县的阳宇会村和部队会合。后来他随部队到陕西佳县负责后勤、修理枪械的工作。1945年,因伤退伍,一直留在临县。如今老人身体硬朗,眼不花耳不聋。老人的子女告诉记者,老人现在特别满意自己的生活,常告诫子女,“我老了、病了,就你们几个儿女负担,不许去麻烦组织!”
晋绥边区的“乌克兰”
在抗日战争时期,临县被称为晋绥边区的“乌克兰”,是供给一二零师的大部分穿衣、吃饭的大县。从1936年红军东渡开始,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先后有二万五千余名临县青年参加了红军、八路军、解放军。其中有一千九百余人为革命血洒疆场。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临县人民仅从1940年到1949年就缴纳了五十三万七千石公粮(一石合260斤)。1946年全晋绥边区公粮是二十一万三千石,三分区公粮是十五万六千石,临县是七万一千石,占全边区公粮总数的三分之一。
1947年初,延安正弥漫在战火硝烟中。随着党中央撤离延安的战略大转移,中央前委、中央工委、中央后委成为党中央指挥全国解放战争的三个工作中心。其中,中央后委1947年3月至1948年3月进驻临县。中央后委由叶剑英、杨尚昆带领,机关人员加上中央属学校、医院、保育员伤员、延安大学、延安兵工局、西北兵工厂、被服厂总共39000余人驻扎在临县湫水河两岸等四十八个村镇。临县人民负担了中央后委员的大部分后勤供给。
1948年3月12日,叶剑英、李涛、李克农等离开临县,留下杨尚昆做中央后委的善后工作,并等候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到来。4月下旬,中央后委机关、部队及随从人员全部转移到西柏坡与中央前委、中央工委合并。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