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古城 位于广东省潮州市内,是广东省第一批获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荣誉称号的两座城市之一,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曾经是
“十相留声”之地,素有“海滨邹鲁”和“岭海名邦”之美誉!
满怀对潮汕文化的景仰和向往,也为着追溯唐代学者韩愈先生的足迹,我们特地将潮州作为这次在岁末自驾出行粤东和福建停留的首站
。
潮州西湖,山倚湖苍翠,湖傍山青黛。昔时是潮州古城的护城濠,俗称“城壕池”。今天随着城市建设重心的西移,这里已成为古城区
与新城区绿色的分水岭,也是名城腾辉一脉相承的纽带。这里除了极富有诗情画意的“西湖渔筏”的景致之外,沿湖滨至山下,名胜古迹,
楼台亭榭,比比皆是,有的天然成趣,有的人工雕琢,总要把西湖妆扮成“秀色可餐”的园林。
昔日西湖的每个景均有一个雅称,如“古洞佛灯”、“水仙夜月”。“梅庄新雪”、“紫竹钟声”、“钓台秋色”等等。这些景点现在
虽然多数无迹可寻,但那些动人的传说仍为人们津津乐道。
这座位于西湖公园湖畔上的“涵碧楼”,建于1922年,是一座临湖的双层小楼房。抗日战争时期被毁,1964年重建,郭沫若题额“涵碧
楼”。国民军第一次东征时此楼曾是黄埔军校(学生军)办事处。南昌起义军入潮时,贺龙部第三师司令部也设在这里。周恩来、贺龙、彭
湃、周逸群等均曾在这里进行过革命活动。现为《潮州七日红》陈列室和潮州市革命纪念馆。
潮州西湖渔筏是秀丽妩媚的西湖景色中最富有诗意和惹人欲醉的绝妙景致,因渔筏出没于潋滟空 、变幻无穷的湖光水色之中而得名。邑
人郑兰枝触景生情赋诗云:
芳塘扣鉴正清兮,渔筏随风看不迷。
几朵芦花浮永净,半竿山日落湖低。
鹭飞矶上霜千点,鱼织波心缉一溪。
自有钓台堪寄兴,载将秋色过城西。
潮州美食闻名遐迩,位于西湖景区马路另一侧的这家牛杂店,尽管门面简陋场地狭窄,但由于这里的牛杂和牛丸口味纯正,爽滑嫩脆,
所以每日从早到晚食客盈门,据说但凡到了节假日,专程寻味而来的食客们,还要站在马路边轮候个把小时才有机会一解口馋。
如果你知道这一大碗色香味俱全的牛肉牛杂粉在这里只售RMB 12大元的话,就不难明白“镇记”的生意为什么会如此火爆!
韩江是潮州人民的生命源泉。但在古代的韩江却被称为“恶溪”,因为这里常有鳄鱼出没,严重威胁着当地百姓的生命安全。直到被后
人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被贬到潮州当刺史,他亲笔撰写了祭鳄文在祭坛上宣读,同时还训练了一批青年弓箭手展开射鳄的行动。
从此韩江不再有鳄鱼犯恶。为了纪念韩愈“功不在禹下”伟绩,后人便将这条江称为“韩江”。
滨江长廊南起韩江大桥,北至北关引韩管理处;东岸市区平台地段南起古塔凤凰塔,北至虎头桥东水厂。两岸名胜古迹众多,绿化品种
繁多,古榕、木棉树古木参天,绿叶茂盛,环境幽雅,是旅游、休闲、观光的好去处。
湘子桥横跨韩江的东西两岸。湘子桥也称作广济桥,它是一座古老的桥梁,始建于南宋乾道6年(公元1170年),自古以来是粤东通往闽浙
地区的一条咽喉通道。广济桥的设计很巧妙,靠河岸的两边是由桥墩连接的带有亭台楼阁的风雨桥,中间则是一段用船只连接起来开合自如
的浮桥,在方便韩江两岸交通来往的同时,也兼顾了韩江水道的通航需求。广济桥建成数百年来,对促进当地及周边商业发展功不可没。
明代的李龄说:“吾潮之胜状,在于广济一桥。”的确,潮州广济桥,无论是环境、布局、用材、造型,还是工艺、功能、习俗,都独
具特色。在潮人眼里,广济桥就是潮人的根,也是潮人的精神支柱,更是美的象征。是一座沉淀着中华文明的历史之桥、文化之桥。
梭船连接时间
正常(2月1日至10月31日)10:00-17:30
冬季(11月1日至1月31日)10:00-16:00
周末及节假日9:00-17:30
广济桥上楼台亭阁虽错落有致,体态各异,但比例则是一个或几个比率在整体中的重复。从而确保桥上建筑杂而不乱,错落有致。且色
彩材质却是对统一的。修复后的楼台亭阁以灰色为主色调,人感到厚重、沉稳,体现浓郁的文化气息。在木构架的选材上,全部采用进口坤
甸木。这种木材除了可防白蚁及耐久性好外,还在于特殊的裂纹及稍微黑色的外表,较好体现了古桥的历史沧桑感。在屋顶的屋脊头上,运
用潮州民居特有的金木水火土形式,既富有变化,又保持地方特色。
广济桥初建于南宋,当时只是一道由数十艘巨船相连的浮桥,直至清雍正时期才落成了“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标致模样。尽管种种原
因,古桥已不复再,但始于10年前重建的广济桥却完整地再现清朝广济桥样式,使得人们又可以在原址上看到了广济桥当年“十八梭船二十
四洲”的英姿。
广济桥上的亭台楼阁,特别是宗教建筑空间所能带给人们的感官体验、情感体会、心灵净化、精神寄托以及对文化、历史和社会脉搏的
传达,是构成广济桥环境的隐性因素。
最近在新快报在新浪官方微博发起投票,评选“南粤十美”心水景点的活动中,网友们热捧的潮州湘子桥一路领先,这说明具有人文气
息、历史内涵的景点是永不过时的,这也是“生态之美”的体现。”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跨过广济桥,迎面便是蜿蜒起伏的笔架山,山上岩石层叠,苍松翠柏,浓荫蔽日,沿中峰石阶直上山腰,庄严静肃的韩文公祠便耸立在
眼前,这里便是“韩祠橡木”的胜地。
笔架山原名双旌山,因形似笔架遂称笔架山。韩文公祠位于笔架山中峰的双旌石下。相传韩愈贬任潮州刺史时,常登此山,筑亭游览,
并亲手植下橡树。后人敬仰韩公,将笔架山称为“韩山”,将亭称为“侍郎亭”。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知军州事丁允元认为韩公尝游于
此并手植橡木,韩公之祠应迁建于此,所以将城南七里的韩文公祠迁至今址。
韩文公祠的建筑简朴雅致,墙壁全是水磨砖砌成,祠内分前后二进,并带两廊,后进升高七尺,有石阶可登,正中供韩愈塑像。祠内石
柱多刻对联,四壁环立历代碑刻四十面,详载韩愈贬潮史迹和该祠兴废情况。
“韩祠橡木”是潮州八景之一。邑人郑兰枝有诗云:高植一株耸翠峦,侍郎手泽倚栏干。根深八月蟠祠古,叶毓双旌度岁寒。棱影参差
侵曲水,奇花多少映祠坛。游人若问科名事,为指芳林旧姓韩。
从韩文公祠远眺古城内外,只见旧貌变新颜的湘子桥古韵依然,与此同时,随着一座座高楼的平地而起,这座古城正在悄然地注入了现
代进程的新机。
“民不能忘”是记念清朝道光年间郡守吴均这位浙江钱塘举人。在潮州为官十多年,执法严厉,为官清正,自奉俭约,关心民众疾苦,为
潮人所拥戴。潮州老百姓为颂扬他的功绩及清廉,除了湘子桥上的这座“民不能忘”的牌坊外,还在东门楼上设了吴公祠,立了吴公像祭祀
。
广济门城楼沿线保存了相当长的一段古城墙, 青砖砌成的高大城墙宛然静卧在韩江岸边, 历经修缮, 依然保持着当年的威武雄姿。广济
楼始建于明朝,已有六百多年历史,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城楼其实是民国时期重修的。楼高三层,红墙碧瓦,雕梁画栋,显得雄伟壮观而又别
具特色。
从广济门城楼的城门出入口的前后方向都设有垂直升降的闸门,平日城楼出入口作为交通要到从不关闭,一旦到了韩江大水泛滥的期间
,这里的闸门就会成为保护城内的一道屏障,古往今来从不负众望。
牌坊街是潮州纪念性标志建筑,太平路与东门街是潮州古牌坊最为集中的路段。根据史籍记载,太平路共有明、清石牌坊39座,其中建
于明代的有34座,建于清代的5座,最早的建于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是为御史许洪宥建的“柱史”坊,最迟的建于乾隆五十年(1785年
),是为直隶总督郑大进建的“圣朝使相”坊。
清末明初,具有南洋建筑风格的骑楼建筑引入广东,在此期间,太平路、东门街也渐次改造成骑楼式商业街,并与明、清石牌坊共存,
形成了国内独特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
街上的商店大多是经营旅游纪念品,或者是地方土特产,总之是以为游客服务的居多。潮州以其美食名扬海外,糕点也是极具特色,有
名的食品店门前常常可以看到排成长队的顾客,美食的魅力确实不小。
从西岸的南角楼上城堤顶步行至金山顶古井至北阁佛灯出口,沿线可观赏各城楼建筑,敌台、城垛及高处观望城外的沿江景观;从东门
楼(广济楼)沿环城东路到北堤祭鳄台,乘车观赏城堤北堤外观,城门及滨江各景点;从南桥头沿滨江观光步道,步行休闲观赏沿江水面和
长廊各广场景点,并从远处观赏古城墙的风貌;沿湘子桥(广济桥)至桥东,参观韩文公祠、宋窑遗址和凤凰古塔。
得益于独特的地理位置,潮州也是历代贬谪官员理想的安置场所,更是流放岭南蛮荒之地者的必经之路。这些朝廷政治斗争的失意者给
这片土地最早带来了中原文明,融合地方文化,渐渐地繁衍成长。由此酝酿而成的潮汕文化独具特色,并随着人口的迁徙,传播到世界的各
个角落。
潮州牌坊街具有悠远的历史渊源,浓缩着古城千百年的辉煌历史。据黄梅岑先生《潮州牌坊纪略》载:“牌坊,传说可上溯唐宋,初以
木建,形似‘乌凹肚门’,到明时改用石砌,加叠层楼,饰以花纹,二柱一门或四柱三门,唯嘉靖时建多柱多门长牌坊”。
潮州牌坊街(太平路和东门街)两侧商铺的立面修葺一新,焕发出昔日光彩,与古牌坊、古井、古民居互相辉映,成为旅游观光的亮点。
这些商铺多为两三层楼房,自第二层起向前跨出三米左右,临近马路处用两根大柱顶住,因此叫骑楼。一座座骑楼并排,楼底空间便形成一
道贯通的长廊,成为可蔽风雨烈日的人行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