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朝京门

家乡区县: 惠州市惠城区

朝京门被称为"惠州天堑”, 历史上曾因拥有7座坚固城门楼而被兵家誉为东江要塞的惠州古城,由于战乱等原因于80多年前所有城门楼悉数被毁。2006年7月3日,地处东江南岸、与数百米明代古城墙相接、按照明代惠州北城门原样恢复重建的朝京门城楼重新屹立在东江边,展现在市民面前。

朝京门是具有挡水百年洪水功能的仿古城墙,将旱闸建设成为仿古城楼,城楼的城门内安装人字形闸门,平时闸门敞开,作为交通通道,当汛期需防洪挡水时便关闭闸门。该工程总长352米,其中城楼面积1006平方米,设有3孔拱形门洞,门洞宽分别为中孔8.1米,边孔7.2米,城楼高21.865米,工程总投资约1600万元。惠州原老城墙为明代古城墙,是惠州遗留下来的重要历史文物。历经六百多年的风雨沧桑,作为惠州大堤南堤的一部分,老城墙已不能满足防御百年一遇洪水的标准,亟待加固。朝京门城楼和城墙工程是惠州大堤南堤安全加固工程的其中一段,也是该市北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惠州大堤南堤安全加固工程于1998年经省发展改革委员会批准立项,并于当年开工建设,加固堤围全长22.61公里。

从战略地位来讲,作为惠州城标志的朝京门贵为北门要塞,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但是在一千多年的时间里,没有哪一支军队真正攻克过北门,包括发生在清代咸丰年间的翟火姑起义,这支最著名的惠州农民义军转战12年也没能踏进朝京门一步。《惠州文史》上记载了一首当时的民谣:“铁链锁孤舟,飞鹅水面游,任君天下乱,此地永无忧。”故而朝京门素有“惠州天堑”之称。

然而,惠州历史记住的是,有这样两个造反者竟然破天荒地以战争胜利者的身份,大摇大摆走进了朝京门。他们的名字是陈炯明与邓仲元。

陈炯明是前清的秀才,做过清朝的省议员,参加过同盟会,参与过讨袁运动,先后担任过广东省的都督和省长、粤军总司令,一度是孙中山唯一依靠的军事武装力量的首领,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邓仲元,一生都追随着陈炯明,是陈炯明最忠实的部属和最得力的参谋。

100年前的武昌起义前后,广东革命党人纷纷响应孙中山,陈炯明、邓仲元等首当其冲,并于1911年9月初在惠州筹备武装起义。陈炯明任革命军司令,邓仲元为革命军大队长兼司令部参谋长。11月6日,陈部开始围攻惠州。他们的敌人是驻守惠州的清提督秦秉直所辖的八个营。其中四营以骁勇善战闻名,由湖南人洪兆麟指挥。他们扼守飞鹅岭一带高地,声言要死守惠州,并武装了团练局,要求协同作战,还在城里挖掘地道,埋藏炸药,准备城陷之时,引爆炸药,与满城无辜百姓同归于尽。惠人得此消息,无不惶恐不安,惠州面临一场灭顶之灾。

这是陈炯明独立指挥的第一场战役。他本可以像许多将领那样组织敢死队,冒死攻城,宁可毁灭古城,也要完成一件可歌可泣的壮举。但陈炯明一直没有下达进攻的命令,他不打算强攻。他相信孙子的理论:“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为不使全城生灵涂炭,陈炯明决定派遣革命党人潜入城内,策反洪兆麟倒戈。正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在革命党人的感召下,洪兆麟及时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参加了革命军。而秦秉直失去了军中大将,无以迎战,也只好缴械投降。至此,惠州古城兵不血刃,陈炯明、邓仲元以及洪兆麟,率领革命军,从水东街过浮桥经朝京门,浩浩荡荡开进惠州城,全城响起了震耳欲聋的鞭炮声。

伍晓萍(2014-11-1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