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故居,位于江苏省淮安市西北隅的驸马巷内。1979年3月5日,正式对外开放。1984年12月11日,邓小平题写“周恩来同志故居”匾额。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国家教委、民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共青团中央、解放军总政治部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5年被国家确定为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故居由东西相连的两个宅院组成。1898年3月5日,周恩来就诞生在这个院落东侧的一间房子里。故居大门向北有三间面向西的房屋,是周恩来童年读书的地方。由读书房间向西跨过一道方形腰门,是他父母居住的三间朝南房屋。他的过继母陈氏、乳母蒋江氏居住在“蝴蝶厅”。1910年春,周恩来随伯父离家去东北求学,此后便再也没有回过家乡。
进入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瞻仰周恩来故居时亲笔题写的四个大字:“全党楷模”。向北不几步就是周恩来小时候读书处——家塾馆。里面有周恩来当年用过的单人学桌。在这张学桌上,他以不同寻常的聪颖和智慧,经常和同窗共读的同辈兄弟用方块字做联句、拼诗的“益智游戏”。
向西通过一道腰门,是三间面南的正屋。这是周恩来父母——周劭纲(旧社会小职员)和母亲万氏十二姑(清江浦)当年的居室。格扇的门窗上糊着洁白的绢纸。东厢房便是周恩来的诞生地。1898年3月5日,周恩来就诞生在东边这间屋子里。房内陈设简朴,床上那打着补丁的旧被褥,就是昔日周家破落到债台高筑的明证。堂间内置周恩来青年时代铜像一尊。
向正屋天井向西,便进入一道南北走向的狭长的走廊,走廊南端西侧,是两间别具一格的亭子间,这是童年周恩来和他的嗣母以及乳母的住所。在这里,博学多才、忧国忧民的嗣母陈三姑,不但亲自教爱子恩来识字、背诗,而且还给他讲述本地历代名将和文化名人的故事,使童年恩来萌发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思想。
在亭子间后边,有一眼古老的水井,石刻的井栏上,被绳索磨出了一道道深痕,井水清澈见底。在井台东南角不远的厨房前,有一块不大的菜园,恩来当年跟着乳母蒋妈妈在那里学会了种瓜、种菜、种向日葵,并用汗水拌着井水辛勤地浇灌。在这最初的劳动实践中,小小年纪的他悟出了嗣母所教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谛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小小年纪的亭子间西边的隔山墙上,有一道耳门与西院相通。
西院大门向南,面临局巷。那三进一十九间房屋内,陈列着周恩来童年及其世家的资料、图片和实物,还有中外名人学者礼赞周总理的诗词书画。这一切,纪录着人民公仆周恩来艰苦朴素、廉洁奉公、坚持真理、磊落光明的伟大一生。
后院里,有童年周恩来喜爱的腊梅两株,雪松一棵,翠竹一丛。而今又增添了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赠予的樱花树,加上新栽的各种花木,使旧时冷落的后院万物争荣,四时葱绿,鸟语花香,春色满园。后院还有两棵已成仙的古树,一棵是榆树,一棵是观音树,都100岁了,是国家二级保护古树。
周恩来故居门前,有一条凿于明代嘉靖年间的文渠,渠岸镶嵌着块石,水尤清洌,在骄阳的辉映下,宛如碧玉宝带,光彩照人。童年周恩来曾与表姐龚志如不止一次地步下石阶。登上小船,顺流而下,出北水关,穿莲花桥,达河下镇,接触并了解民间风情。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曾说:“我的学问不少是读民间文学得来的。”这条文渠,就是他最初通向民间的渠道之一。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