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昊陵庙会的朝拜礼仪很是多样。有各种艺班的演出,马戏、梆子戏、电影、龙灯等。“担经挑”(又称“担花篮”)是必不可少的,这种原始巫舞的保留也反映了历代人民对伏羲朝拜讴歌的延续。
在淮阳人祖庙会上,时常有三五成群的妇女担着花篮在统天殿前或陵墓前唱耍,群众称其为“担花篮”。据民国二十三年(1935年)出版的《太昊陵庙会概况》记载:“三五个妇女,在大殿前,随唱随作各种走式,从外表看是巫婆唱耍,其实就其本身说来,纯粹是一种娱神的动作。她们走动的形式,正形成一个’8’字形,飞奔跑动,飘飘欲仙……”据考证,这流行于太昊陵进香会上的担经挑是“原始社会以舞祭媒保留下来的一种遗俗”,集祭祖、娱神、求子为一体,是淮阳独有的“祭祀太昊伏羲氏的巫舞”。
“担花篮”又称担经挑,每班四个老斋公(老太太)。三人表演,一人打经板(竹制),在经板声中以说明形式为表演者伴奏。三副经挑中六种花篮,花篮竹制精巧,有龙、虹、狮子、虎、宝瓶等式样。舞者全身饰黑色服装。偏大襟上衣,大腰裤均镶彩边,扎裹腿,绣花黑鞋,黑头纱长约五尺,下缀二寸长穗。
担经挑表演者身段灵活,舞步轻盈,舞者头上的黑纱相互绞缠,却又自然分解。舞姿态变化有三:一是“剪子股”。一人在前,两人随后穿叉而过时,要背靠背,使背后下垂的黑纱相互交合,象征伏羲女娲的交尾状。其形状与东汉武梁祠石像之一图相似。二是“铁索链”:一人走这条路线,两人走另条路线时像拧麻花似多次重迭在一起,其形状与隋高昌亚洲腹地考古记图相仿;三是“履迹步”(源于华胥氏履巨人迹而生伏羲)。一人在前,三人朝一个方向沿履而舞,节奏慢时,步履象蛇在蠕动,节奏快时,又像蛟龙在盘旋,相互追逐,表现了伏羲、女娲人面蛇身的形象。
担经挑主要活动在太昊陵庙会期间。舞者把经挑当作圣物,担至伏羲陵前,屈膝下跪,双手不起,虔心祈祷轻吟经文,焚表进香后在伏羲陵前翩翩起舞,至汗流浃背不言其累,以表心虔意诚。担花篮唱词也大多与伏羲女娲繁衍人类有关。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