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领琴,该你啦,您来一段!”在乡亲们热烈的鼓掌声中,一位乡村妇女大大方方地走到大院中央,清清嗓子,摆开架势,唱起了《小红坡》中的唱段。近日在河北省鸡泽县韩固营村文化大院内,屋里屋外围得密密麻麻,人声鼎沸,锣鼓喧天,乡音绕梁,今年村里春晚中的传统绝技弦子腔节目正在紧锣密鼓地排演中,该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弦子腔”像一颗璀璨夺目的历史瑰宝穿越时空秀出其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魅力。
弦子腔又称瞪筋戏,早期活跃在太原、石家庄、邢台、邯郸等一带,现流传保存于该县韩固营村,是该县独有的地方剧种,约产生于清嘉庆年间,是在丝弦剧种的基础上由民间艺人改编而成。它属于梆子腔戏,弦子腔戏比丝弦唱腔更为复杂,曲腔高亢明亮,旋律流畅,特别是句后的拖腔上跳下滑,前真后假、前后呼应,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有慢板、快板、散板、流水板、二板、头板、反调(哇哇调)、哚口叙、二宫调等众曲目。伴奏乐器较多,早期文武场主要用板胡、琵琶、笙、剪板、梆子、板鼓、锣、鼓、镲等伴奏,而后又增添了二胡、笛子等。角色行当齐全,有老生、小生、红生、青衣、小旦、彩旦、老旦、大脸、二脸、花脸等行当。主要的传统剧目有《骂殿》、《反云南》、《昆山》、《征西》、《下寒疆》、《打鸟》、《游宫》、《徐延昭打朝》《下河西》、《煤山》、《榆林府》、《赵匡胤下河东》等。在1968年至1975年期间。村子成立文艺宣传队,编排了现代戏《沙家浜》、《红灯记》、《红嫂》等。2007年7月2日省政府公布鸡泽弦子腔戏入选河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属传统戏剧类别。通过人们历代相传,经过改革、创新、发展,弦子腔戏已形成了它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上世纪50—70年代其达到鼎盛时期,是活跃在燕赵大地戏坛上的一枝鲜花。它产生于民间,服务于人民,深受人们喜爱。
能力秀个人主页:http://abc.wm23.com/w97011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389275485
梧桐子网站:http://wutongzi.com/kan/hebei/jize.html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u/2389275485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