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塔民居考

家乡区县: 山西省方山县

张家塔民居考

      张家塔村由村始祖赵山于清代顺治年间约1664年从祖籍赵家塔迁移到郝家墕,住了没几年又从郝家墕携带家眷搬到张家塔来。当时荒芜人烟。一片凄凉。赵山是个贡生(文秀才),对天文地理颇有研究。他认为张家塔村中有一块塔地座北向南,为阳宅上吉之地。于是率领子孙挖了两眼土窑洞定居下来。衍息到第四世赵睿之之时财兴人旺、盛况频临,开始大兴砖木建筑。经历了200多年的辛苦施工,延续了八代的经营,终于创建了漂亮秀雅的民居宅舍36院,建筑了闻名遐迩的四大城堡,修建了独有风骚的三座庙宇。村中建起了精美绝伦的三层梦楼和赵氏宗祠,三村联建的佛、道并存的宝峰寺,铸就了光辉灿烂、引人注目的风水宝地——张家塔。

    这几年有许多游客来张家塔观看,无不为之惊叹,都给予很高的评价:“一个小山村,就当时的恶劣环境,交通不便,只靠人力、畜力,竟有如此创举,从实质上讲,真不容易,它远远超过了碛口等地的建筑。”

   也有人要问:由赵氏建造的村庄,不叫赵家塔而叫张家塔呢?因为赵山的祖籍是赵家塔,系十世孙,不可能再叫“赵家塔”。他来之前,在村对面的山巅土窊里原住一家张姓。这家张姓看到山下住下的人很不平凡,人多势重,发展又快,他们惟恐往后的日子不好过,于是悄然搬走,不知去向。他居住的这道坡起初叫“人家坡”,因这位老人性格好、礼贤让人,仁义道德高尚。为纪念他,把他居住过的这道坡改为“仁佳坡”。又为他在这里创始,将老人的姓氏作为村姓。同时也不忘祖籍赵家塔的“家塔”二字,将两者组合起来就成为村之名——张家塔。所以名叫张家塔。其实姓张的占极少数,而姓赵的占80%以上。

    张家塔之所以兴旺发达,有如此盛况。从主观上讲,由赵山始共八代的苦心经营,有广大劳苦大众的流血流汗,赵氏以勤俭节约、励精图治、耕作传家、艰苦奋斗的精神,进而财源茂盛,兴旺发达。从客观上讲,由始祖赵山选择的风水、地势、形相及格局都有关,整个村庄被四山环抱乃聚风藏气,生旺之格局,将瑞气收藏使人丁兴旺,吸福收财,也有藏龙卧虎之势。绕村一小河,弯曲环抱,流水常年不断,乃福、禄、寿三星俱照之形相。从同治年间之后,先后建起了北门和重修茸了宝峰寺,更使张家塔日新月异。北门建在了龙的颈上,龙头是灰楼瓦舍,雾气腾腾的村庄。龙身盘旋于村之北方,亦有龙行虎跃之形,将祥光瑞气吸收进北门之内,故使张家塔经济腾飞,人才济济。村南是凤凰展翅之象。山尖为凤凰之嘴直指村中,凤凰雄基处(颈后翘头)建了一个宝峰寺,寺的两翼山山相连,团团紧围,将和风吉水流入村之境内,使村庄人杰地灵,整个村庄南北相朝为“龙凤呈祥”之象征。

    于1950年至1960年将南、北两处建筑景点相继拆毁后,整个村庄的风水也受到破坏,失去了它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以致村之建筑群全部遭到破坏,村民收入低微,自然条件仍差,交通发展缓慢,一直是该村发展旅游业的瓶颈。

    张家塔位于方山县县城西边,距县城20多公里,地处群峦起伏的深山沟里,与临县湍水头镇和车赶乡的部分自然村接壤,属湫水河毛支流。从方山的土坌则进山,从临县的桃塔岔入沟,张家塔为这条乡村公路的中心站。张家塔全村有283户,拥有1000多人口(其中农业人口880多户),土地2060亩(包括退耕还林亩数),实耕地有1400亩,村庄民宅大多数座北向南,甬道从南到北,左右相通12院。水道构思巧妙,布局合理,全村连贯,至今完整无缺。村之整个建筑本着节约用地,不惜投资,只论坚固,张家塔的村貌,站在对面山上像个倒“福”字,亦像中国地图。

   张家塔建村以来一直属于临县管辖,自从成立了吕梁地区后,于1971年正式划分为方山县,初以韩家山为公社。2000年将韩家山公社改为张家塔乡,撤乡并镇后归峪口镇。而婚丧礼仪,语言及其他习俗仍依临县,方山人叫张家塔人“临县脑” 。

李泽红(2014-11-1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