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乡发达的水路运输

家乡区县: 金乡县

据《三千年运河史》记载,公元前483年,吴王夫差率领大军乘船沿邗沟北上,到达鲁国后,一直在进行繁忙的外交活动,吴国的士卒也在鲁、宋境内忙于开挖运河。原来吴晋合盟的地点是在济水岸边的黄池(今河南封丘县南),而泗水与济水之间并无水道相通,吴国庞大的船队无法从泗水前往黄池(今河南封丘县南)。好在当时泗济两水之间一片平原沼泽,其中还散布着巨野泽、菏泽等大小湖泊,于是吴王下令在泗水与济水之间开挖一条运河,位于今山东境内的西南部,由定陶县西北处起始,向东延伸,经成武、金乡两县之北(羊山集南5公里),至鱼台县东北,注入泗水(约当今之万福河)。运河开通后因其水源来自菏泽,后世称它为菏水运河。《国语吴语》中所说的“阙为深沟、通于商鲁之间”指的就是这条菏水运河。菏水运河的开通,沟通了济泗两大水系,从济水流经菏水入泗入淮入江可抵吴、楚。而济水本与黄河相通,所谓“导允水,东流为济”,从济水入黄河可至赵、燕。古代济水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为“四渎”,“江淮河济为四渎”,是古代的主要水路通道。菏水运河在金乡境内30.9公里,境内支流有澎越河、吴河、羊山运河等。菏水运河虽然不长,但它沟通了黄河流域和淮河流域,不仅解决了当时泗水和济水之间的水路交通问题,更为后世江淮地区与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羊山得菏水之利,四通八达。 汉朝初期又在菏水沿岸,先后建立了济阳国、山阳国、定陶国、昌邑国。菏水两岸各国相望、水甘土肥、人口稠密度为全国之最,只辖有九个县的济阳郡,就有人口一百三十八万之多。汉代三大纺织中心,菏水流域就有两个,一个是菏水东边的亢父(任城),一个是地处菏水上游的定陶,它们的丝织品,不仅畅销全国,而且沿“丝绸之路”远销国外。从春秋末年到西汉文帝时,是菏水流域的黄金时代。著名的政治家端木赐经商于曹、鲁之间,即菏水及其南岸的水陆运输大道上,家累千金。越王勾践的谋臣范蠡,在助越亡吴后离越入齐,又从齐到达菏水上游的陶邑,坐地经商“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
汉武帝元光三年(前132),黄河决於瓠子口,东南流入巨野泽,又流入淮、泗,往东南流去,中间经历了23年之久没有堵塞决口,直到元封二年(前109)汉武帝亲临指挥,才堵塞了瓠子口,
并建宣房宫于塞口上。汉武帝还为此作“瓠子之歌”二首,其末句是“宣房塞兮万福来”,后人以此将清代菏水运河改称万福河。从西汉帝到东汉明帝十三年(70),清代河水因黄河决口泛滥,遭到严重破坏,但菏水运河仍然存在,中游的昌邑不仅仍是山阳郡的首府,并且还是兖州刺吏部的所在地。
五代,北宋建都汴京(今开封),处四战之地,国依兵而立,兵以食为命,食本漕运为以。北宋浚河三道通京师漕运曰:汴河,惠民,广济(五大河)。
宋朝初年,吴越王钱镠进贡宝犀带,宋太祖赵匡胤曰:“朕有三条带,与此不同”。镠请宣示,上笑曰:“汴河一条,惠民河一条,五大河一条”。五大河又名广济河,它包括古济水中段和整个菏水,在汴京四水中,广济河每年负责漕运粮六十二万石,青、兖、徐三州的贡粮经汶、泗,入菏水,通广济运至汴京。出现了每年过往船只达万余艘的兴旺景象。此时,羊山集“商贾之踵接而辐辏者亦不下百家”,商业经济已相当繁盛,“江淮百货走集,多贾贩,民竞刀锥,趋末者众”。
据康熙十二年《金乡县志》记载:明末和清初,犹名菏水。清朝时期改名万福河或柳林河。康熙、乾隆年间曾两次疏万福河。中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也曾大规模疏万福河渚河道。据金乡县志记载,万福河源于定陶县大薛庄东鱼河支流,流经定陶、成武、巨野,于马庙乡孙海村西入金乡境内,至卜集乡张烧饼村村东过境,经任城入微山湖汇入黄金水道——京杭大运河。金乡境内支流有彭越河、吴河、大沙河、羊山运河等。菏水运河这个《禹贡》记载的史前古河,历经沧桑,仍然存在,虽失去固定的水源,依靠雨水径流,成为季节性河道,但至今还是鲁西南地区诸河的干流,在水利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张成浩(2014-11-1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