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发展
西湖绸伞
西湖绸伞
杭州西湖绸伞始创于1932年,由杭州都锦生丝织厂研制成功,至今已有70余年历史。1935年后,西湖绸伞除都锦生丝织厂生产外,相继有“振纪竹氏”、“王志鑫”等绸伞作坊开设,其中以西湖绸伞试制者之一竹振斐开设的绸伞作坊较为有名。1958年,建立了西湖绸伞专业生产厂——杭州风景绸伞厂,西湖绸伞产量大大增加,并出口欧洲国家。之后杭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设立了绸伞研究室,大大促进了绸伞生产的发展。
据说是由都锦生丝织厂工人竹振斐创作的,由于选料得当,制作精细,别出心裁,一上市就受到人们欢迎。到了1935年春天,杭州出现了第一家专门制造绸伞的作坊,这就是著名的“竹氏伞作”。
新中国成立以后,办起了国营杭州西湖伞厂,又成立了杭州工艺美术研究所西湖绸伞组,有400多名职工,10多名研究人员,年产绸伞60万把上下,其中出口的占三分之二。由于提高了制人伞技艺,绸伞越作越精,国际市场上虽然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撑收自如的自动伞,但西湖绸伞仍以其独特风格,博得人们喜爱。
目前,由于原材料淡竹资源匮乏;技术人员老龄化导致人才断层,部分刷花等传统技艺面临失传危机;资金短缺;小规模生产无法满足客户;劣质低档稠伞冲击品牌绸伞等原因,西湖绸伞正在逆境中挣扎。
2008年,西湖绸伞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年,杭州市政府立项建立中国国家级伞业博物馆,为配合中国伞业博物馆的筹建,杭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着手扩建了缎伞研究室,对濒临失传的西湖绸伞制作技术进行恢复,并组织了健在的老艺人创制了一批绸伞精品,杭州市工艺美术学会也加大了力度协助研究所做好原始资料的整理和抢救工作,以期使具有江南韵味的西湖绸伞艺术得以传承和光大。
产品品种
西湖绸伞的品种很多,有的遮阳遮雨的日用绸伞,有五彩缤纷的彩虹伞,有舞蹈演员有台上撑打的舞蹈伞,有杂技团演员走钢丝用的杂技绸伞等10多个品种。妇女们撑打西湖绸伞,对形态美有装饰作用。
产品特点
西湖绸伞制作精巧,因其利用杭州本地独有的淡竹资源、杭州丝绸和杭州西湖风景装饰图案三项具有杭州特色的创作设计风格,同时具有精致的选材、繁绂的18道手工工艺流程和丰富的品种规格而名扬天下。西湖绸伞种类分为日用伞、装饰伞、舞蹈伞、杂技伞、排须伞等。“撑开一把伞,收拢一支竹”是西湖绸伞的主要特点,其造型轻盈、设计奇巧、制作精细、高雅美观,既有日用价值,又有欣赏价值,具江南艺术之神韵。
西湖绸伞的主体是由伞骨和伞面组成。伞骨采用江南独特的淡竹制成,这种竹篾质地细洁,色泽玉润,烈日曝晒也不会弯曲;同时采用古老的套合技艺,不用任何黏合剂。它的圆形伞面采用特制的伞面绸制作而成,这种伞面绸薄如蝉翼,织造细密,透风耐晒,易于折叠,色彩瑰丽,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绸伞伞面有了新的变化,除丝绸外,还采用蓝印花布、手工万缕丝、电脑绣花布等面料。伞面还加以刷花、绘花和绣花等装饰:刷花采用多种套色,以杭州西湖风景为题材;绘花则采用中国传统国画的技巧,以仕女、花鸟为主;绣花则题材多样,工艺精细,鲜丽秀雅,具有良好的艺术效果。
曾是杭州时尚
上世纪70年代,制伞大师竹振斐(左二),正在传授制作西湖绸伞的技艺。左一为宋志明。
上世纪70年代,制伞大师竹振斐(左二),正在传授制作西湖绸伞的技艺。左一为宋志明。
西湖绸伞最早是都锦生丝织厂制作的,当时都锦生的老板到日本拿回来一把伞,研究怎么样做一把有自己特色的雨伞,当时宋志明的师傅也在都锦生丝织厂的,因为杭州丝绸有名气,所以就决定做西湖绸伞;后来发展了好几个作坊,什么“竹记”、“黄记”,当时绸伞也是很辉煌的;再后来到解放后,小作坊就合为合作社了,合作社再发展就成了西湖绸伞厂。
上世纪80年代,西湖绸伞厂停产了。师傅开始是在都锦生丝织厂的,后来自己出去做了,到研究所1978年左右恢复生产后又到研究所工作了,1989年去世,师傅又会制作绸伞,又搞理论研究,是比较全面的。 宋志明是1977年底到杭州工艺美术研究所的,当时研究所有绸伞室、石雕室、刺绣室、灯彩室,宋志明分配到绸伞室跟着竹师傅学做绸伞。刚进去时是每天8角钱的零时工,干点制作刷画的版子、选竹的活,大概过了3年,研究所正式招工了就转成正式工的,以后一直在做绸伞。
到1995年的时候,从研究所停薪留职,到富阳当地加工伞骨的地方找了一批人开始制作绸伞,从1995年到2002年这一时期是绸伞制作、销售最好的时候,这个时期的订单全国各地都有的,得奖也都是在这个时期,宋志明大概得过2个铜奖、1个金奖,还有优秀奖,最高的奖项就是2003年获得的杭州市优秀旅游商品金奖。
西湖绸伞的用途主要是用来遮阳、拍照,它更多的是装饰作用,另外它毕竟是杭州的传统产品,还可以当作礼品送人。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宋志明曾经跟他的师傅试验成功了一种伞的新品种——防雨绸伞,当时二轻系统是有科研资金拨下来的,它在小雨的时候是可以用一下的。防雨伞所使用的材料要求绸的密度厚一些,他们用的是斜纹绸,再在绸面上做防水处理。
西湖绸伞北方人很喜欢,还有上海人也很喜欢。大概是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西湖绸伞厂大概一年要生产10多万把绸伞,出口到东欧国家,也是作装饰用的。当时西湖绸伞厂生产的基本是一个品种。而他们绸伞工作室,是专门研发绸伞新品种、做小批量绸伞的,品种多,价值高。他们研发的新品种有的给西湖绸伞厂做,如果他们不采用,他们就自己做,但是量不大的。像前面说的防雨绸伞他们没做,因为嫌成本太高,他们就自己做了,也在市场上投放了,效果不错。
研究所在1995年改制时绸伞制作曾经停过一段时间。2002年以后,整个绸伞市场开始萎缩,宋志明开始搞工艺品,绸伞也做的,但不多,宋志明当时想这块扔掉比较可惜,还是要尽可能地做,这时期放进去的精力、资金也不少,到现在库存的绸伞还有很多。现在专做绸伞的仅有一个人了,在杭州市伞博物馆现场做的。去年5月杭州筹建伞博物馆,当时西湖绸伞厂的一个师傅还有宋志明,做了大概一年多的时间,制作了一批绸伞。1995年宋志明在富阳做的时候召集了一批年轻人,这批人现在学会制作绸伞,他们也有三四十岁了,但现在都不做绸伞了,都在皮具厂、家具厂干活。除了这帮人以外,年轻的人都不会做绸伞了。
获得奖项
西湖绸伞曾多次得奖,主要有1990年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一等奖,2001年获世界华人专利技术博览会金奖,2003年获杭州市优秀旅游商品金奖等。
典故
西湖绸伞
西湖绸伞
鲁班(木匠师傅的祖师爷)带着妹妹来到西湖游玩。可是不巧得很,刚好碰上下雨,兄妹二人觉得很扫兴。鲁妹妹就对哥哥说:“哥,我们来比赛,看谁能在明朝鸡鸣之前想个办法,让我们可以在雨天照样游西湖。”鲁班一听哈哈大笑,这可难不倒他,就答应了。
鲁班找来木头、锯子、刨子,一会儿工夫,就造好了一座亭子。他看天色还早,就开始造第二座亭子,就这样不歇气地围着西湖边造好了九座亭子,在他造第十座亭子的时候,调皮的妹妹跑来学了一声鸡叫,鲁班立即停了下来。这就是如今西湖三潭印月景区的三角亭。
过了一会儿,“喔喔喔”,鸡真的打鸣了,鲁班得意洋洋地对妹妹讲述他一夜造了十座亭的故事,却看见眼前一样东西像孔雀开屏一闪。鲁班很好奇,从妹妹手里接过来仔细研究起来。他把那东西往上一撑开,像他造的亭子顶一样,有翘翘的角,不过不是用木头做的,而是用细竹子和绸子做成的,又轻巧,又漂亮。鲁班心服口服地对妹妹说:“哥哥输了,你的'亭子'不仅能挡雨,还能移动。”妹妹却说:“哥,你也很能干啊,你造的亭子让西湖更美了。”鲁妹妹造的那个灵巧的“亭子”因为在下雨天才散开来用,人们就称它“雨散”。后来有人又仿造亭子的样子造了一个“伞”字,之后才叫“雨伞”。
相关资料
西湖绸伞
西湖绸伞
一把西湖绸伞,曾经迷倒了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如今,做伞的屠家良老先生已经不在了,但是出自他手的西湖绸伞,将在国庆期间向大家展示。
2009年9月4日,老先生的子女向中国伞业博物馆捐赠了38件西湖绸伞及物件。这个国庆节,市民可去运河边的博物馆看一看,为啥一把小小的绸伞会让美国总统爱不释手。
用竹子和绸布做伞,也许是杭州人的独创。据说这是当年“丝绸大亨”都锦生先生去日本走访时想到的一个创意,当时也许是想把他的丝绸进一步发扬光大。若干年后,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访华,精美小巧且集聚了竹、丝绸、中国画等诸多中国元素的西湖绸伞,成为少数几件赠品之一,从杭州朝晖路一家小屋子“飞”到了美国的白宫。这把伞的制作者,就是屠家良。
1951年.屠家良进入杭州西湖伞厂,开始制作研究西湖绸伞,一直到1994年他才停下了手中的绝活儿。据老先生的外孙女毛冀镭介绍,“外公70岁的时候做了最后一把伞,30多厘米长,上面还写了一行字,大致是‘家良70岁时做,得者善自珍’。外公临别时,把它送给了我,这次博物馆开馆,我会拿出来展示。”
1996年11月10日,美国联合时代报上,登了一篇关于屠家良的报道,标题就称屠家良为绸伞的最后手工艺人。写报道的记者叫斯图尔特,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中央四套关于屠家良制作西湖绸伞的纪录片,就专程赶到杭州采访。3年后,屠家良离世。
老先生的女儿屠赤敏说,家里6个孩子,很遗憾没有一个继承父业,现在只有最小的弟弟屠继强会做绸伞,但也只是闲暇时做做。
屠继强告诉记者,从选材到成品,做一把西湖绸伞有100多道工序,光是选材就大有讲究。比如,做伞架的毛竹,得是过冬的,这样防蛀,而且直径只能在五六厘米,节头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屠继强说,父亲最大的心愿就是有人能够把西湖绸伞一直做下去。这次杭州要建中国伞业博物馆,兄弟姐妹几个都很开心,决定把父亲留下的东西贡献出来,告诉大家西湖绸伞到底美在哪里,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
据了解,运河三大博物馆(中国伞业博物馆、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中国扇业博物馆)国庆就要开放,目前已有入库展品2000余件,其中伞博物馆就有250多件。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