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部分
杨汉章(1884-1969),名炳坤,字汉章,著名爱国人士,曾是同盟会会员,参与反清,反袁称帝等运动。建国后曾任山东省政协常委,文史馆馆长等职。
杨一辰 (1905~1980) ,原名杨翼宸,字德如,又名台三。中共早期党员、革命家。解放后曾担任广州市委第二书记、华南分局组织部部长、第一书记、农业采购部长、城市服务部部长、第二商业部部长、商务部长、中共八届中央候补委员,因在政治局内部会议上反对浮夸风而被贬任青海省商业厅厅长,1961年1月任河北省常委、副省长等职,文革中受“四人帮”迫害,1980年平反后曾任河南省副省长。
杨翼骧(1918-2003),字子昂,是当代著名史学家。1936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解放后,1953年他调任天津南开大学历史系副主任、南开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1985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史学史专业博士生导师,为当时史学史专业在全国仅有的四名博士生导师之一。杨翼骧一生著作颇丰,发表有《关于汉代奴隶的几个问题》、《为什么项羽是农民起义领袖》、《曹操打乌桓是反侵略吗?》等论文。著有《秦汉史纲要》、《战国秦汉史通俗讲义》、《中国近代史》(与人合作)、《五年来的中朝友好关系》(与人合作)等著作,对秦汉史的研究有所推动和发展。还与史学家吴泽共同主编了《中国历史大辞典·史学史卷》,该书获得国家优秀著作奖,是当前中国史学史科的重要工具书。自己还独立编著了多卷本《中国史学史编年》。他的其他著作和重要论文,都编入《学忍堂文集》中。杨先生以丰硕的研究成果和朴实严谨的学风,赢得了学界同行的广泛赞誉。
王杰(1942-1965) 城郊乡华堌村人。王杰从小爱听英雄故事,爱看英雄画册。1957年,大水淹没家乡,他冒着生命危险抢救生产队的马匹。1958年考入金乡一中初中部,每星期天回家,都帮助生产队会计算帐。
1961年8月,王杰应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济南部队装甲兵某部工兵一连当战士。入伍后,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自觉接受党组织的教育,提高政治思想觉悟。1963年2月21日,在日记中写道:今后不论什么工作,我一定要做到:为党的事业忠心耿耿,为革命胜利勇于牺牲,是共产党员哪能不视死如归,做革命军人岂能管个人安危。在国防施工中,他总是抢着到最危险的地方作业,坚持抡大锤,胳膊累肿,手磨起血泡。同年8月27日,王杰所在部队奉命到河北抗洪救灾,在抢险中,别人一次扛一捆草袋,他扛两捆;在抢运被淹的木材时,虽不熟水性,却走在最前面,为全连探路。这一年,王杰被评为五好战士,荣立三等功。
1964年1月,王杰被提任副班长,后任班长。2月3日,他在日记中写道:“我们青年人要象疾风中的劲草,岁寒时的松柏,经得起艰难困苦的考验,勇敢地担当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担。”3月,由于他分秒必争,刻苦钻研,考上一级技术能手。他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第一位,任爆破手期间,不浪费一寸导火索,决心“把艰苦奋斗的作风接过来,传下去。”同年9月,家庭再三去信催其回家结婚,他因工作需要,再次推迟婚期。1965年初,其母心脏病复发,他以战备为重,三次推辞连里安排的假期。
1965年5月1日,王杰在日记中写道:“我们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个大无畏的人。”6月28日,看过电影《自有后来人》,他在日记中写下这样的誓言:“只要革命需要,我一定象李玉和那样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直到战斗的最后一秒钟。”几天后,他奉命到江苏省邳县张楼公社执行民兵训练任务,7月14日,训练时,炸药突然发生意外爆炸,在这紧急时刻,王杰毅然扑向炸点,用自己的身体掩护了在场的十二名民兵和人民武装干部,英勇牺牲。9月16日,某坦克师和徐州党政机关群众7000余人,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王杰生前所在部队党委根据他生前要求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国防部命名他生前所在班为“王杰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共青团中央、全国总工会均发出向王杰学习的通知,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朱德、董必武、陆定一等都亲笔题词,号召全国人民向王杰同志学习。
家乡人民为纪念王杰,将其故里华堌村更名为“王杰村”,并在村东建王杰纪念馆。1989年清明节,王杰大理石雕像在县城文峰路和金山街交叉口落成。
秦和珍 (1913.2~1996.9) 男,原山东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中共济南市委原第一书记、书记处书记。山东省金乡县人。1933年7月在山东省立四乡师范上学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读书会、抗敌后援会等,进行党的地下工作。抗日战争时期,历任中共金乡县委民运部长、苏鲁豫支队四大队一营一连指导员、金乡县委书记、湖西地委秘书长、金巨县县长。解放战争时期,先后担任冀鲁豫七专署副专员、二专署副专员、冀鲁豫战勤指挥部副司令、中共泰西地委书记。建国后,历任中共泰安地委书记、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组织部副部长、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部长、中共惠民地委第一书记。1958年10月至1959年3月,任中共济南市委第一书记。1959年3月至1962年5月任中共济南市委书记处书记。后历任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部长,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省委书记处候补书记兼组织部部长。1969年12月任山东省革委会政治部副主任、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1971年4月任中共山东省委常委、省革委会政治部副主任。1977年1月起,先后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省革委会副主任,省委书记、省人民政府常务副省长、省政府党组副书记。1983年4月至1985年6月,任山东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曾是第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1996年9月3日在济南逝世。
周冠五(1918-2007)山东省金乡县人。1935年12月参加“一二.九”运动,1936年3月参加革命,193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周冠五历任山东金乡县抗日敌后支援会干事、北方局党校学员;苏鲁豫边区人民义勇军班长、排长;苏鲁豫金嘉济工作团(中心县委)军事部长兼特务连长;苏鲁豫金乡县独立营营长;冀鲁豫四旅十一团一营营长;冀鲁豫金乡县大队大队长、冀鲁豫金乡县政府县长。解放战争时期,周冠五同志历任七分区二十团团长;二野七纵队特务团五十九团副团长、团长;冀鲁豫九团团长;江西贵溪军分区参谋长。新中国成立以来,周冠五先后担任石景山钢铁厂人事室主任、副厂长、厂长;石景山钢铁公司经理;首钢革委会副主任;首钢党委副书记、书记兼革委会主任;冶金工业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部长兼首钢总公司党委书记、革委会主任;国家体改委委员;首钢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先后当选中共八大、十大、十二大代表和第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及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外事委员会委员。周冠五曾获全国优秀企业家称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1995年2月离职休养。
新中国成立之初,周冠五投身新中国的钢铁工业建设,全力以赴、废寝忘食地学习钢铁生产技术管理知识,很快使自己成为钢铁生产和管理的内行,取得了领导经济工作和工业企业的主动权。在五、六十年代,他团结依靠广大职工和科技工作者,迅速恢复生产,打开局面。他领导石钢的各项基本建设工程和一系列重点项目,结束了石钢有铁无钢的历史,建成了我国第一套氧气顶吹转炉,为钢铁工业的建设、加快首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周冠五率领首钢成为我国第一批改革试点企业,积极探索国有企业改革的新路子、新方法。他创造的首钢承包制对国有企业的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示范,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他重视科技创新,领导首钢进行了全面技术改造,在冶金行业里创造了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经济技术指标;他率领首钢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经营和发展,积极探索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结合,成立了华夏银行;他长期坚持环保治理事业,把首钢建设成为清洁的花园式工厂;他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推动了企业党建工作创新;他重视教育与培训,探索创办了卢沟工校,选拔培养和起用了一大批年轻干部;他始终把生产的发展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放在第一位,探索解决分配关系问题,创立了挂钩分配原则,生产发展、生活提高、群众满意,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他亲自规划首钢的生活服务工作,提高了职工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周冠五同志坚定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大胆创新,他在长期的企业工作实践中注重理论和政策研究,总结了宝贵经验,系统地建立了科学严密的企业经营机制和内部管理体系,焕发广大干部职工的主人翁精神和创造力,迅速发展了生产力,使首钢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先锋。
李成年,字丰亭,男,汉族,1935年出生,金乡县兴隆乡二郎庙东马庄村人,中共党员,少将。 李成年自幼跟随外祖父(清末秀才)读私塾,1950年考取济宁中学,1951年济宁中学分校时被分到济宁二中,1953年考取济宁一中高中部,1956年考取南京大学地质系(理科),第二年转到中文系。求学期间曾担任过班长、团支部书记、学生会主席。1962年9月,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被特招入伍,在空军学院集训后分到空军报社,紧接着就到东北某高炮师下放锻炼,历任班长、排长、副指导员,1964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5年1月调回空军领导机关,历任编辑、记者、科长、处长、政工研究室副主任、空军宣传部长、空军指挥学院政治部副主任(副军级),1993年7月被授少将军衔。1995年4月退休。 曾任空军政治部党委委员,空军指挥学院党委委员、纪委副书记、政治部党委副书记、机关党委书记。曾被评为五好战士、优秀共产党员。1982年8月,任政工研究处处长时,曾作为空军政治部先进单位的代表,出席空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代表大会,受到杨尚昆等中央军委首长接见。 公务之余,撰写杂文、随笔、评论等发表于20多家报刊,曾出版杂文随笔集《三湖漫笔》、《湖畔思絮》。主编过《世界空战》、《空军角斗士》、《不服春光展翅飞》、《就业指南》等多种书籍。退休后笔耕不辍,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空军报、北京日报等20余种报刊发表作品,有多篇分获各类奖项。 跟随外祖父读私塾时曾临摹过多种书帖,培养了对书法的爱好与兴趣。退休后潜心练字,书作曾多次参加军内外大型书法展并获金、银等多种奖项,有的见诸报端,有的被档案馆、博物馆收藏,有的被收入《20世纪国际文化大系》、《中华书画经典》、《“将军杯”共和国百位将军墨宝集》等20多种大型典籍。在《解放军报》、《空军报》、《中国书法教育》、《书法报》、《书法导报》刊物发表评论和学书漫谈多篇。 现为东坡书画院名誉院长、中国将军书画院理事、北京杂文学会常务理事。李成年积极支持家乡建设,1994年底,协助金乡县申办了对外贸易的进出口权;1997年,通过原空军司令员王海上将,报请空军领导和上级机关批准,将一架刚退役的歼6战斗机捐献给金乡鲁西南战役纪念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