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子名字由来

家乡区县: 山西省长子县

      上高中时,曾有来自长子县的同学,问其故里何方,无论男女皆常用一谜语答曰:大儿子是也。如果你一时迷惑不解,他会告你:“俄家是长子的。”这“大儿子”即“长子”,意即他的老家是长子县的。及至后来才知晓,此“长子”非一般百姓之长子,乃华夏始祖三皇五帝之一的尧之长子是也。

      要说尧之长子,必须先来了解一下尧。尧为传说中的我国黄河流域陶唐氏族部落的首领,有限文献留下的只言片语是这样说的:帝尧,姓伊祁,名放勋,号陶唐氏,五帝之一。尧生于丹陵,养在伊侯之国的母亲家。后来迁往到祁地,所以称尧又为伊祁氏,以伊祁为姓。尧的父亲帝喾高辛氏,名俊,又名蛴极。帝喾在位七十年后,传位于儿子挚。尧十三岁便开始辅佐挚。十八岁时,尧代挚成为天子,建都于平阳。更多的内容则属于传说,史学上属于断代史工程研究的上古传说时代,人类学上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晚期。也有人据史料云陶唐始封于河北逐鹿、怀来一带,担任部落首领后,便统领他的部落,徙步山西境内。此论属史学范畴的内容,在此不作争论。

      尧帝以“仁爱”著称。那是距今4000年前的故事了。在那时人们的主要生活应该是种五谷,造房舍,牧羊放牛,采集果类间或治洪水,驱猛兽,集体劳动同甘共苦。史书上记载的尧是这样的: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黄收纯衣,彤车乘白马。九族既睦,便章百姓,合和万国。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由于他仁德如天,智慧如神,人民都倾心于帝尧,认为接近他犹如太阳一般温暖人心,仰望他犹如云霞一般俯润大地。帝尧一生德高望重,富有而不骄横,尊贵而不放纵。他戴的是黄色的帽子,穿的是黑色的衣裳,朱红的车子驾着白马;他尊敬有善德的人,使同族九代相亲相爱。同族的人既已和睦,又去考察百官。百官政绩昭著,各方诸侯邦国都能和睦相处。

      尧在位时,天下洪水泛滥。滔天洪水,浩浩荡荡,包围了高山,漫上了丘陵,民众万分愁苦。先是鲧治水九年无功而返。后是鲧之子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大禹力劈三峡,疏通龙门,洪水得以畅通无阻,水患遂定。

      帝尧之时,除了天灾也一样有人祸,三苗部落也乘机发生暴乱。帝尧亲自率领四岳十二牧,数败三苗于丹水,平定了暴乱。

      尧年纪老了,想找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来继承他的帝位,便召集四方部落首领来商议。有人说:“您的儿子丹朱是个开明的人,继承您的位置很合适。”尧帝长子终于出场了,然而这次出场实在算不上精彩。尧的子女有多少历史上没有记载,有名有姓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作为尧的试验工具嫁给了舜帝,也算运气不错;剩下来的儿子就数丹朱最为有名了,但是却背了不太好的名声!尧严肃地说:“不行,这小子品德不好,专爱与人争执。”其他的儿子没有再被人提及,也许丹朱已算出类拔萃之徒了吧。或许尧帝为了开创著名的帝位禅让制而宁可让丹朱背上有其父而无其子的恶名也未可知。

      接下来应细细述说一下长子丹朱了。我们就从传说中的长子朱说起,因封于丹水,史称丹朱。既然是长子,说明尧还有其他的儿子,但却都不太知名,唯有丹朱的故事流传至今。近来当地乃至山西的学者考证,长子县就应是尧王的故里。尧的家乡就在长子,大的证据主要有当地有关尧的传说和地名非常之多堪称各地之冠,其中山名有庆云山、潜山、丹朱岭、石棺岭、三嵕山;水名有尧水、陶水、丹水、雍水、岚(滥)水、绛水;村落名有陶唐村、西尧村、尧南村、尧神沟村、城阳村;沟谷名有老尧沟、尧长沟;古建筑名有尧庙、三圣庙、灵应侯庙、三嵕庙;还有丹朱城、熨斗台等等。二来民俗传统中,从古至今,在这里形成了“长子不出门”的民间习俗,就是当孩子们长大成人后分居时,长子要住正房堂房或老屋,次子、三子、四子等,住东、西屋或偏房。孩子多养活不了需要送人给别人为儿时,长子不能离开家,要送人只能从老大以下选择。首先长子是家中除父母外随时可以为家中承担责任的人,再者古语云长兄如父也体现了长子在家中的地位。这条规矩,据说与尧王将大儿子丹朱封到老家长子这种做法相关,是代代传承的尧王家风,此习俗至今未变。长子一马平川,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水充足,又有漳河灌溉。在曾经被炎帝部落发现的这块风水宝地上,勤劳的陶唐氏族一定是在先辈炎帝族的训导下守在这里开荒垦地,饲养六畜,使这块宝地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机。

      丹朱不肖,尧才将帝位传于舜;也有的说丹朱沉缅于围棋,不务正业,尧才未传位于长子;但还有的说丹朱曾驱猛兽、治洪水都很能干,但尧以为当领头人不光自己肯卖力气,还得会安排,会筹划,会找挥大家,丹朱没有这个本领,所以未能继位。说丹朱是“封”到长子,但民间传说却是“迫害”。在长子就流传一个“丹朱送宝”的故事。尧让贤于舜,对丹朱震动很大,丹朱一改其任性贪玩的不良行为,又主动率兵平定三苗之乱,威信越来越高,对舜王位的继承当然产生了一定威胁。掌神权的大官们趁尧王外出巡视之时,在议事厅招见丹朱和他两个弟弟——仲烈和季雷,传达“天意”说:为解丹地民危,着尔三人前往,先至发鸠山者执王命,后至者为平民。并抽签取道,让丹朱带一头猪,仲烈带一匹马,季雷带一匹骡,丹朱明白是这帮人定下诡计,阴险挑拨他们兄弟相互残杀,但想到家乡丹地百姓有难,应去解救,带猪虽不能助行,但可发展畜牧业,何乐而不为。仲烈骑一匹青鬃快马,先到了发鸠山,但不小心被山上的酸枣丛把衣裤挂了个稀巴烂,不敢出来面对百姓,只好发恨咒骂让酸枣绝种,至今,发鸠山上不长酸枣树。季雷乘骡刚赶到发鸠山下,想不到骡子在关健时刻生驹误了行程,急得季雷大骂,使骡子至今不生小驹。只有丹朱赶着猪,背着谷种,历尽千辛,终于到了发鸠山顶,按“天意”成了丹地的君主,就是酋长。不管“封”也好,迫害也罢,丹朱毕竟还是回到了家乡故里。带领百姓兴修河道,开垦农田,兴旺发达之后,改治所岳阳为长子。长子城诞生了。

      现在的长子县城古时也为丹朱所建,初称东岳阳,相对于原址此长子城称为新城;而岳阳之长子城也恢复成了原名岳阳,现在是一个行政村。无论从哪个方向进入长子城都会首先看到北高庙的古塔,这座建筑早已成为长子城的地标性建筑。近处看则是一座高土丘,因形似熨斗,故称熨斗台。说是丹朱建了新的长子城后修筑,并且,受到当地民众的拥护和称赞。尧王听说后,就来到长子视察,当他登上熨斗台一观,果然气势非凡,天下少有,于是便封这里为“天下第一景”。因后来在台顶建了炎帝庙,故俗称北高庙。但为何要在这里建一个不大不小的土台呢?长子城周边地势平坦,对于农业生产和生活来讲是个好地方,但对于防止洪水猛兽或敌人侵害却非常不利,因此这样一个高台无疑可起到了望哨或避护所的作用。由于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上党战役解放长子县的第一枪也就是在这里打响的,解放后还辟为革命烈士陵园。如今这里青松如伴,柏树如翠,还有一方草坪,年年百花齐放,绿草如茵。据说这里由于风景优美还为吕洞宾所看中,竟舍弃了庐山仙人洞府,将这里作了自己的道场。清代长子知县王巨源《熨斗台留别诗》赞云:“寄语后来凭眺者,此邦自古是尧民。”清代长子名士冯士翘更是有诗云:“城西一带近平阳,祠庙多追古帝王。草笠布衫群拜手,遗风犹见旧陶唐。”描绘人类理想社会的著名词汇“陶唐遗风”也伴随着这首诗歌隆重登场了。

      4000多年前,“长子城”得名;3000多年前,周太史辛甲封于此;2000多年前,秦始皇始置长子县;1500多年前,长子又作为西燕国都。数千年来,“长子”一名,始终未变,代代相承,沿用至今。这不仅说明了人民对长子丹朱的永久纪念,更说明长子人民对圣君尧王的千秋追思和万古景仰。这里还是百家姓鲍、樊、包、尚、连五大姓氏源出地。2007年9月联合国地名专家组正式命名为“千年古县”。如果说五千年文明看山西,作为地处上古文化发祥地的长子县其文明又何止5000年。

李敏(2014-11-1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