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古镇——清源(一)

家乡区县: 山西省清徐县

     清源城,即现清徐县城,其前身是古梗阳城。自隋开皇十六年更名“清源”后,在唐宋金元700余年的时间里,清源城也和中华大地一起,风雨沧桑,几经兴替。  清源城逐步进入繁华,是在明清两代。由于清源在明清时期即是大西北赴京必经之地——西官道,往来官员及商贾运送货物的车辆络绎不绝。至今,县城南的南营留村仍有“官道街”、“后官道街”、“道口”等街名、地名存在。加之有明以来,外地人口大量迁入,更自然地带来了市井的繁荣。在这个时期,名播中外的华夏第一醋——山西老陈醋之酿造工艺日趋成熟,开始了它的千古留香。加之明清两代大兴寺庙之风,在原有50多处寺庙的基础上,又兴建了城隍庙、赵简子寺、泰山庙、真武庙、龙王庙等寺庙20多处,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的县乡寺庙群。坛庙寺观,星布棋列,这样就组成了一个密织的庙会集市网,更使清源城商贾云集,往来客商络绎不绝,商贸经营火爆,城乡经济沟通日盛。西关厢20多家车马店,每天迎送着邻县交城、岚县、临县、离石、静乐、方山等数以百计的山民,他们常年驴骡单帮结队而来,驼着小米、胡麻油、攸面、山药旦等农产品,或出售,或以物易物,换回棉布、食盐、醋、煤油、火柴等日用百货。南营留村的官道街、后官道街、小南门内外(当时称城南三)有车马大店十余家,主要接待大西北、晋中、晋东南、晋南的赴京官员、运输车辆,这些车辆运来的大多是本地的小麦、杂粮、油、柿饼、麻皮等,运走的是日用百货。如小南门外的“四和店”存在数百年,店中一次即可接待数十辆车马,曾红极一时。这些旅店为方便住宿客商及车马,在店内配备有“牛灶火”,供自己做饭吃的住客使用;为牲畜专设骡马厩并有专人为客人喂养牲畜;配备跑街伙友为客户介绍买卖主。仅西关厢每年交易货物即有数百万斤之多。

  过往客商的增多,促进了饮食业的发展。小小的清源城开设大小饭店、饼面铺十几家。较有名的大饭店有“五美园”( 东家兼掌柜牛二成,本镇南营留村人,至今其后人仍在县城开饭店。)、“四海园”(最后一任掌柜是晋祠人,姓贾)等;较有特色的饭店有“占旭子饭店”、“福春儿饭店”等。如占旭子饭店的肉面、肉馍馍、杂割、枣儿拌疙瘩、掉粉皮、三尖尖饼子、红印儿饼子、干豆面壳壳,“福春儿饭店”的粉汤汤(音zhang )。(过去清源的三件宝:青菜、粉汤汤、浆葡萄)、辣角角、咸菜、干面饼、切饼、米花儿(即发糕)、摊花儿等特色小吃,兴盛楼的糕点,曾吃过的人至今说起来念念不忘。

  西门菜市坡,其贸易大集由来已久,有清以来日盛,是三晋大地有名的以蔬菜、水果交易为主的特色商贸市场,自古以来便有“金张兰,银晋祠,不如清源的绿菜市(一说烂菜市)”之说(介休张兰盛产黄米是为金,晋祠盛产白米是为银,清源盛产蔬菜是为绿。此为一说。蔬菜、水果较粮食作物保质期短,容易腐烂变质。西门菜市坡交易的蔬菜,每天都会有部分卖不出去即被扔掉,发生腐烂,所以也有“金张兰、银晋祠,不如清源的烂菜市”之说)。
  西门坡菜市之所以远近闻名,除因清源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人流量大之外,清源地区种植蔬菜历史悠久、上市日期早于他方,也是其原因之一。清源城附近边山属洪积扇地区,土质疏松,背风向阳,小气候得天独厚,其蔬菜种植一向以品种多、上市早而名扬晋中。不仅光绪《清源乡志·物产》中即有“王瓜,暖畦工勤,极早。”的记载,且明《永乐大典·太原府志》中已有清源城“地气和煦,瓜壶果luo之属视他处较早”,清顺治十八年(1661)《乾隆·太原府志》关于清源蔬菜也有“地暖工勤,较邻邑所产独早。”的记载,加之清源城西边山一带西马峪(含杏凹、黄土坡、羊圈卯、枣坪)、东马峪、西梁泉、东梁泉、都沟村、白马一(白石沟山内诸村统名,计有:李家庄、迎南风、碾底、涧沟、后窑等24村)(见光绪《清源乡志》卷之九)平泉村、北营村、固驿等边山地区盛产桃、杏、李、柰、枣、葡萄、核桃、果子、花椒等20多种干鲜果,这些蔬菜、葡果大多需及时出售,这就为菜市场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为“平交易,便商民”,每逢双日,沿山平川的山农、菜农各自车推肩挑着蔬果米粟、土产瓜壶等到菜市销售,仅葡萄一项从当年秋季开始到来年三月,成交量至少在数百万斤以上。而城内在城一、在城二、城南一、城南二、城南三、南营、西关及周边六合、大北、北营等村的菜农,从越冬的大白菜、芥菜、萝卜、冬瓜,春季的青菜(即波菜)、水萝卜、香椿、韭菜,到夏、秋季的黄瓜、西红柿、豆角、西葫芦、茴子白、茄子、葱、蒜、西瓜、菜瓜、南瓜、红薯等等新鲜蔬菜瓜果应有尽有,每个集日的蔬菜成交量不下三四十万斤。西门菜市坡可称得上生意兴隆,日进斗金。
  清源之鲜蔬香果除在西门坡菜市场销售外,更多的北供太原、阳曲,南应徐沟、太谷。昔时,附近各县富裕之户,皆以能吃到清源产的蔬菜为乐事,太谷县孔、曹,祁县渠、乔等富豪之家,每年早春晚秋,天天派人骑马来清源西门菜市坡采购蔬菜。太谷秧歌《游铁道》中有:“四月里,四月八,清源的黄瓜豆角角(音jue)”的唱句,晋中民谣也有“游这寺,游那祠,不如串串清源的鲜菜市”的赞语。

  为了规范菜市坡的交易,时有官府专为西门菜市“公立集规”并刻碑昭示,《菜果市碑记》、《议定小西门果木菜市使钱记》自今犹存于西马峪狐突庙献殿。(碑文附后)
  西门坡菜市场的繁荣,带动着流动饮食业的发展。每逢集日,菜市街上经济实惠的家常便饭、各具特色的风味小吃可谓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至今,老年人一说起菜市坡上“锁奴儿的割糕、许考成的豆腐脑儿老豆腐、保根子的醪糟、福子二福子的肉丸子”等都津津乐道,回味无穷。
  城内,棉布坊、杂货铺、醋坊、饭庄、粮行等各具特色的商业店铺遍布各主要街道。小西门街、南关大街、菜市街、顺城街、牌楼街、察院街等街巷,店铺林立,鳞次栉比。仅牌楼街、察院街就开设有粮店20多家,至今,仍有人将察院街称作“粮店街”。商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对人民的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店铺字号的雅称则既表达了店铺的经营宗旨,又展现了店主人的文化素养,彩帛棉布行如“德厚生”、“德和生”、“义和兴”、“丰裕庆”、“永和昌”、“五记”等,副食、杂货铺有“日兴昌”、“同德义”、“益盛和”、“和记”、“顺记”等,炉食铺有“兴盛楼”、“永茂隆”、“德兴茂”等,饭店有“五美园”、“四海园”等,粮店有“广聚泰”等,药店有“广德兴”、“春生广”、“崇德堂”、“协升泰”等,旅店有“三和店”、“四和店”、“朋和店”、“圪洞店”等,典当业仅百年老店就有“乾德当”、“天美当”、“有厚东”、“裕盛当”、“东升当”等十余家。

 

山大商院—张贺斌(2014-11-1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