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长顺
了解长顺是从一首歌曲《天下长顺》开始的,“这里的山顺绿色长青,这里的水顺流金淌银,这里的天顺飘着彩云,这里的地顺四季如春……”
地处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长顺县,自古被誉为“夜郎故地,杜鹃之乡”。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有古夜郎遗址、屯堡文化、翁贵古法造纸等历史文化遗址、遗迹,繁花似锦的杜鹃湖、千年银杏自然种群等原生态风光、更有布依族、苗族等我民族风情。富饶的文化资源为长顺的文化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如何保护与传承、挖掘与利用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推动长顺的文化大发展?带着这些问题,《文化月刊》特地专访了长顺县文体广电旅游局雷尊顺局长。
《文化月刊》:长顺县自古就有“夜郎故地”的美誉,请您讲讲古夜郎的故事以及长顺与古夜郎文化的关系。
雷局长:长顺县历史悠久,在殷周时期已被载入史册,战国至秦汉时期属于夜郎国。
关于古夜郎王的诞生,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古代有一位女子在江边洗衣服的时候,有三节大竹筒顺水漂到她的脚边,当她听到竹筏内传来婴儿的啼哭声,立即拉住了竹筏,并净婴儿抱回家抚养。若干年后,这个孩子长大成才,能文能武,聪明善良,建立了夜郎国,自立为夜郎王。
据《史记》记载“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鼎盛时期的夜郎国疆域包括今天贵州全省,地跨滇东、川西南、渝南、湘西、桂西北等地。夜郎族属众多,有鳖部夜郎、苗部夜郎、彝部夜郎、越部夜郎等,并且每个部群又由多个民族构成,这些部族纷纷拥戴夜郎王为西南共主。
公元前135年,汉武帝派唐蒙出使南越(今广州)。唐蒙在出使期间,了解到巴蜀通往南越的要道上有个拥兵十余万的夜郎国,境内有更便捷的水路通往南越地区。于是,他把此事上奏给汉武帝,建议朝廷借夜郎国 的兵办抵制南越,并在夜郎国设置郡县。汉武帝欣然采纳,并任用唐蒙为郎中将,派他带着军队和物资去招抚。历经艰辛,唐蒙一行终于抵达夜郎国,见到夜郎王多同。唐蒙把朝廷的诚意告诉了多同,多同听后从中看到夜郎国的希望,答应了朝廷的请求。
公元前111年,夜郎国派兵配合朝廷征伐造反的南越后,多同被汉王朝封为夜郎王侯,夜郎国也被划入汉朝版图。当时的夜郎国,国富兵强,成为西南地区声望极高的大国。
然而,到了公元28至25年,夜郎王兴与邻国关系恶化汉成帝派大臣去夜郎国持节和解,兴没有答应且侮辱了使节,结果惹怒牂牁郡太守,并被太守设计杀害了。夜郎王兴被杀后,他的儿子组织余部叛乱,又被太守等人镇压。夜郎国从此一蹶不振,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直到元朝,夜郎后裔其中的一支——金竹夜郎,才又重新出现于史籍。据《贵阳府志》记载:“金筑金氏,自谓夜郎竹王之胄也”。夜郎后裔以金竹寨主身份,成为元朝实施土司制度后的金筑安抚司。
明朝仍用元土司制度,永乐十一年(1413年)金筑安抚司由金竹寨(贵阳小河)迁回坝寨(今长顺县广顺镇)。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金筑安抚使金大章自愿请求“改土归流”,即改土司制为流官制,由蝇央派官吏治理,这在明朝贵州“改土归流”中实属罕见。
为了表彰金筑安抚司,希望众土司纷纷效信,明朝万历皇帝亲赐州名“广顺”。据《金氏家谱》记载:贵州巡抚胡桂芳旌以对联云:“国初乔木无双谱,黔腹忠良第一家。”金筑土司自愿“改土归流”的举动,为促进民族团结、文化融合,作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广顺夜郎后裔一直引以为豪。在长顺县广顺镇美女山脚下,还能看见保存完好、见证“改土归流”的金大章墓碑。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