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潭风情

家乡区县: 贵州省湄潭县

自明、清改土归流、“追苗赶汉”以及数次战乱后,湄潭基本上无土著人。现在湄潭境内的人口,绝大部分其祖均为移民。最早的移民是在明初随军所至。湄潭最早的先民是土著人。在那个时代治理湄潭的是土官(容山长官司、锡落长官司),先民们留下的有“生期坟”、苗路、院坝。解释:清改土归流、“追苗赶汉”的历史背景。 数次战争:平播、反清复明(来湄隐士)、咸同之乱。通过数百年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形成一种固定的地方文化。因此,湄潭民俗民间文化是集湘楚、巴蜀等为一体,所形成的湄潭地方文化。 湄潭的民风、民俗、语言等与邻近县市大同小异,境内乡镇之间也有一些区别。一个地方的民风民俗,是包罗万象的。若要彻底叙述清楚,必然会受知识和时间的限制。因此,只能从以下几个方面简单介绍:

衣着颜色为青色,包白帕子或青帕子(土著人的打扮),幼童戴狗头帽、猫儿帽,在帽上钉有金属或玉器制作的罗汉、寿星老人或其他形状的装饰物,有的钉方孔铜钱等(中原习俗的影子)。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棉衣棉裤皆为青色. 40岁以上之单衣多为蓝色、青色,也有灰色。男性穿长衫,农民长衫较短,有的无领。劳动时将前衣再分别扎缚于腰带间,裤大而短。女裤则大而长,裤腰多用白布,穿之则于前方折叠并用裤带扎束于腰部。民国后期,尤以年轻人中开始“短打扮”,衣对襟短衫、 “收腰裤”。旱地劳动有的拴绑腿,多为蓝布结成直角三角形。民国后期,中学、公职人员中开始穿西装裤,女生易旗袍为黑色裙子。解放后穿着大异,长衫罕见。

头包白布帕子,帕长3尺5尺不等,缠于头上成圈,少妇则要折叠平整规矩。老者一般包青丝帕。富有者-般头戴各式帽子。男性孩童-般打光头,有的戴“洋线帽”、 “瓜皮帽”或“遮阳帽”。幼童,-般戴以布料制仵的狗头帽、猫儿帽、小生帽,婴儿戴圈圈帽。一般帽上钉有金属或玉器制作的罗汉、寿星老人或其他形状的装饰物,有的钉方孔铜钱,有绣“长命富贵”4个字。上世纪中叶以后,这些帽子及包白布帕子的习俗逐渐消失。

解放前,富有人家之老婆婆、男女小孩大都穿绣花鞋。即使穷家姑娘,出嫁前必须学舍做鞋袜,袜子必上袜底。贫苦人几乎终年穿草鞋,老头过冬脚穿“麻窝子”草鞋,无袜,有的用裹脚布。热天穿线耳草鞋或线耳草鞋套袜子则是富有人家所为。民国时期,城里人及富有之家有穿皮鞋、钉鞋者。

明代前男子束发,挽髻戴网(结发加冠),清代男头四周剃光”留中间蓄长发,编长辫子,未婚女子扎单辫,系红头绳,已婚女挽髻(俗称巴巴转儿)。民国年间男子剪去辫子, 剃光头,蓄分头(名中山头);未婚女子蓄留海,扎双辫,已婚女子挽髻套网。

在湄潭乡下打灶在方位上有讲究:一般是座东向西,寓意为煮东西。

一般农家除农忙之外,大都一日两餐,以大米为主食,不吃稀饭,不爱吃面食,挂面常被当作菜肴使用。平时粗茶淡饭,过节较为讲究,城镇居户亦然。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城乡人民大都每日三餐。

春节前夕,-般家庭都要杀年猪或购买丰盛的食肉,装香肠、熏腊肉、推豆腐,还要制作汤杷、糍粑、泡粑、米团粑、猪儿粑、黄糕粑、米花、米线、炒米、炒米糖、糯米甜酒之类以作家人或来客小吃之用。

清明时节做清明粑、以糯米拌清明菜蒸煮捣制而成。

栽秧时酒菜丰盛,-日有吃四餐者,其中-餐必吃咸蛋。

端阳吃粽粑,中元节以新米饭祭祖,中秋吃核桃、毛栗、糕点之类赏月,重阳打糍粑。

自清代开始,农家常赶制绿豆粉、荞面条之类的不常有食物待客。

解放前,-般都吃甑子饭,即将大米煮得半熟。过滤后再以甑子蒸熟。

老幼同桌吃饭,必由长者坐上方,次者坐下席,晚辈坐两边。吃菜-般让长辈先请。尤以为长者或亲友盛饭,不能过满,否则被视为没有礼貌。

湄潭一些地方的农民,耕种往往要到离家三四里地的地方,并且还要爬坡上坎。因此有一日三餐的习惯,起床吃了早饭(亦叫过早)后,带上中午吃的东西(晌午,的。

(4)、立木构架:在吉日,已经做好所有准备工作的拂晓,远亲近邻纷赶来。掌墨师首先祭仙,拜鲁班。接着由几十人,甚至上百人将缆子(用稻草和竹蔑混合搓成的直径约7厘米粗的一条缆纯)拴在中柱上端,20余人拉住缆子,匠人们则各在每根柱子前护理,另外一些人负责移动前后左右的几根“简杆”(用来临时支撑列子的木料),掌墨师站在列子上手抓拄缆负责指挥,并高声诵着建房的“祓式”(匠人建房的经典语言):

天上落雨湿汤汤,今日众位把忙帮。

主家选个黄道日,众位摸到手又僵。

一来又是天气冷,二来落雪又打霜。

心齐不怕天气冷,亲朋老幼不怕伤。

自从今日抽(撑)起后,世代儿孙有官当。

5、房屋的四壁装修:湄潭的民居,一般为“四列三间”。中间明间,叫“tao(阳平声)屋”,其实是“堂屋”读讹的缘故。两次间叫“小二间”,而间也不念“jian”念“gan”。通常在堂屋前左右排列的二柱间隔离出一块空隙,使整个建筑平面酷似“凹”字型,其空的部分名曰“吞口”,寓意“招财进宝”之处。

一般大富人家建房,都有正房和两庑(俗语为一正两横,当地人将横念为“huan(阳平)”,若再在前面配上龙门,就是一个四合院。

住进房屋后,安床也有讲究。 当家人及其长辈必住正房,卧床必须顺梁安放。反之,叫“抬梁铺”,不吉利。此俗至今犹存。

6、订门:装修的最后一道工序是钉大门,也叫“踩门”,这同样要摆酒席请匠人,邀亲朋共同庆贺。首先是订门,装订大门也需说祓式:

手持斧头白如云,我与主家订门庭。

一订龙来龙现爪,二订虎来虎现身。

三订三人结义去,四订四季大发财。

五订五子登科早,六订六位早高升。

七订七星高照,八订八仙庆寿。

九订知府打红伞,十订状元返回庭。

十一订棵摇钱树,十二订聚宝盆。

十三十四我不订,留来主家把官升。

小米渣(2014-11-1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