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顺马路乡

家乡区县: 贵州省长顺县

贵州省长顺县马路乡

一、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

   马路乡位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西部,长顺县西北部。地处东径106°13′—107°38′、北纬25°38′—16°17′之间,东临广顺镇、西连安顺市、南与新寨乡接壤、北与平坝县和安顺市交界,南距长顺县城 36公里,西与安顺市相隔47公里,东离惠水县城47公里,总面积63平方公里。

马路乡山脉属苗岭山系,地势呈北高南低。地貌类型属丘原区中的孤峰波地。在大地构造上,马路乡处于川黔经向构造带的长顺(平缓)复背斜和平坝复式的南端。其特点是褶皱宽缓,断裂发育以走向断层为主,出露地层主要是泥盆系中统和石炭系中统,平均海拔为1280米。

马路乡为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属低伟度、高海拔,其特点是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冬天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无霜期较长。全乡年平均气温14.1℃,总积温5000℃左右,稳定通过10℃的时间是四月上旬。大于10℃的积温4010℃左右,10℃初日至20℃终日135—140天,积温2600℃左右,20℃初日至终日44—60天,无霜期270天左右。全年降雨量1200—1300毫米,4—9月降雨量占全年总量的80.8%。全年日照时数为1223—1268小时,日照百分率27%—28%。最冷在1月,其平均气温为4.3℃,最热7月,平均气温21.9℃。全乡出现的灾害性天气主要有冰雹、倒春寒和秋风等。

马路乡在长顺县农业气候区划中属北部温和稻油一年两熟或一年一熟气候区,在全县综合农业区划中属北部丘原粮、油、畜牧、加工业综合农业区。

本乡属丘陵坝地,地势开阔,土壤以黄壤为主,稻田多为灰砂田和大眼泥土,土质肥沃,水资源丰富,是长顺县产粮基地之一,同时具备发展烤烟的生态条件。

二、历史沿革

马路乡在春秋时期属于爿羊 爿可 国,战国时期属于夜郎国,唐代属黔道令州,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属金竹长官司,洪武十年属四川布政司安抚司,洪武十九年属广西,洪武二十九属贵州卫,正统三年(公元1438年)属贵州布政司。

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属程番府,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属贵阳府,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属定番州,万历四十年属广顺州,民国二年(1913年)属黔中道广顺县。民国三十年,广顺县与长顺县合并,马路乡属长顺县广顺区。1953年4月,全县土改结束,撤销区级建制,建立乡镇。1956年4月,马路乡随同长顺县划划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59年属广顺人民公社。1983年取消人民公社建制,实行政、社分设,马路属广顺区。建并撤时期,撤销原马路乡、石硐乡建制,合并原马路乡的四个村和石硐乡的三个村为现在的马路乡。

三、经济社会概况

马路乡现辖4个村民委员会,73个村民小组(50个自然村寨),现有耕地2504公顷(37560亩),其中:水田1753公顷(26295亩)、旱地751公顷(11265亩)。2007年末全乡总人口13896人,3278户,全乡少数民族总人数为占总人口的27%。

乡域内主要河流为石燕河,发源于花红村的长坡,为长顺县较大水库—石燕河水库的库源,流经花红、高堡、马路、青山4个村,由南向北转西,在毛栗寨下1公里处进入安顺境内,流域面积52.89平方公里。河长11.5公里,年平均流量为0.99立方米/秒。

马路乡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小麦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油菜籽、烤烟、蔬菜和茶叶等。2007年末全乡粮食总产量8746吨,其中稻谷7225吨、玉米965吨;烟叶总产量101.6万斤,实现烟叶总产值522.09万元,比2006年烤烟总产值净增加61.3万元,占任务数472.68万元的110.5%,实现担均价514元,共创烟叶特产税104.42万元。油菜籽总产745吨、茶叶5吨。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2549元,全乡财政总收入117万元,

      马路屯堡文化历史渊源

    马路乡是一个以汉族人居住为主的屯堡之乡,奇特的马路屯堡文化历史,可追溯到600多年以前,朱元璋在明洪武年发动平滇战争,30万大军进入贵州,留部份军队在长顺马路、安顺、平坝、普定一带屯戌,大本营设在今安顺市西秀区旧州一带。军队一边操练军事,巩固后方,一边开荒种地,提供军需,这场战争打了两年,战争结束,屯戌的部队就地安家落户,仍然一边操练,一边耕种,以防不测之变,将士的家属也先后从内地迁来依附,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村落,在长顺马路一带农村,凡地名一带“屯”、“堡”、“旗”、“哨”的村寨,都是当年屯兵的驻地,其村民大多为当年的屯兵后裔,600多年来,这些村落不因时代的变迁而变迁,终究形成了奇特的民风、民俗和独特的传统文化,至今令世人叹为观止。屯堡人的服饰很特别,妇女均着斜襟大袖、长袍、长裤、腰系青丝宽带,头上发分三绺,左右两绺挽上去,在耳际形成双髻,背后一绺在脑后挽成圆髻,别上银练玉簪,再缠上白布头带,脚上穿单勾凤头鞋。屯堡人的语言和宗教信仰也很独特,语音多卷舌音,至今仍保留江南明初的意韵,说话幽默风趣,喜欢讲歇后语和“展言子”。

在屯堡人的风俗活动中,经常举行的活动是跳地戏。屯堡地戏被称为戏剧活化石,曲目皆为武戏,唱胜不败,粗犷豪放,但又具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在当地,地戏俗称“跳神”,流传在马路乡及安顺一带的屯堡村寨中。演唱时,表演者头戴面具,插雉尾,身穿长衫,腰围战裙,背插靠旗,面罩青纱,操戈扬盾,边歌边舞。面具雕刻精美,色彩丰富,是很好的民间工艺品。马路乡现共有14个地戏队,他们一般在农历正月和七月进行演出。跳地戏一是自娱自乐,二是祭神娱神、驱鬼逐邪、祈祷年丰,祝愿平安,后者表现为一种奇特的原始的神灵崇拜古风。

在屯堡人中,踩在脚下的鞋垫是一种艺术。鞋垫常常作为屯堡民族婚恋的重要信物,在婚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姑娘赠送挑花的鞋垫给小伙子,则表明小伙子受到了姑娘的青睐,男方再以花伞、衣服等回赠。在马路屯堡人中,鞋垫的花样多达数十种。

在屯堡人的建筑中,石头是最常用的建筑材料,沿袭了江南三合院、四合院的式样。木、石雕花工艺被广泛运用在房屋的屋基、天井、楼廊、风窗、扇门等关健部位。图案采用江南常见的人物、动物、花草纹饰,十分精美。门窄窗小,窗似射孔。朝门则呈外宽内窄的“凹”字型,凹壁上留着枪眼,顶部设“望楼”。整寨用石头围墙圈围,边上设碉堡护卫,是一座封闭性与防御性为一体的建筑群体,有极高的军事功用。屯堡人还把当地取之不尽的水层页岩切成石板,凿成石柱、石条,砌成石墙、石门、石窗、石屋,铺成石头路、石头街……

“朝拜”、“修福”是屯堡妇女喜爱的佛教活动。在屯堡人中,一般有了孩子一再生育的妇女才有资格参加“朝拜”、“修福”活动。每年的农历二月二十九、三月三、五月二十八、六月六等节日,屯堡妇女即会相约前去朝山拜佛,祈祷平安幸福。马路屯堡妇女主要是朝拜双堡的海子山、梅旗山、改尧的白云山等处。

屯堡人在饮食上也创造了自己的特色。如辣子鸡、豆腐乳、腊肉、香肠、血豆腐、油炸山药、酸蕌头、干豇豆、松糕、窝丝糖等,都有其独特的色香味。马路村寨里还有一种名叫“花酒”的米酒,度数在55度左右,因倒在碗里时起花泡久而不散得名,是屯堡人的特酿,十分爽口醇香。

屯堡人还喜欢唱山歌、唱花灯、歌词通俗易懂,曲调优美。

屯堡人的祭祀、庆典、节日、婚丧等活动隆重热烈,都有具有特色。

营销朋友(2014-11-1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