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庐县历史

家乡区县: 浙江省桐庐县

我县历史上的“市”,据《桐庐县志》(清康熙年间版本)记载:旧县市在县北十五里(7.5公里);横村浦市在县北二十里;焦山市在县西四十里;孝泉市在县西十五里;河湾市在县西十五里;芦茨市在县西三十里;柴埠市在县东十五里;窄溪市在县东二十五里;横山市在县东三十五里。以上9个市镇,历史上什么时期形成的?已无法查证。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沿江。古时陆路交通不便,水上行舟便利,沿江需停靠,就得有埠头,有停靠埠头,客货中转,势必会逐渐形成有酒楼、饭馆、客栈等设施,进行货物交易的集市,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市镇。

河湾

河湾市,亦称河湾埠。原属金牛乡,昔时有人渡。三国吴黄武四年(225),析富春县桐溪乡置桐庐县,县治设在古城里(漏港滩一带)。至隋开皇九年(589),桐庐县并入钱唐县,历时365年的县治所在地,其集市的发展是必然的。据明《徐霞客游记》记载:初六日,鸡再鸣,鼓舟晓出浙江,已桐庐城下矣。令童子起买米,仍附其舟。十五里,至滩上,米舟百艘,皆泊而待剥,余舟遂停。亟索饭,饭毕,得一舟,别附而去,时已上午。……。据考证,徐霞客乘坐的船停泊的滩上就是河湾埠。当时,河湾埠的江面较宽,水势也较稳,再往上江流湍急。按徐霞客游记:“米舟白艘,皆泊而待剥。”说明停泊的船多,都在等待靠撑篙和人工拉纤的方式逆水行舟。从客观上也是导致集市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窄溪

窄溪市,亦称窄溪埠,通称窄溪。位于桐庐县东部,滨富春江南岸,北端与富阳市接壤。窄溪旧属水滨乡。据《桐庐地名志》记载:旧时西有大源溪分流,由张家溪口入江,因窄小而名窄溪,村以此得名。其地扼县境东部水运门户,历来为县东重镇。明隆庆后曾设桐江巡险司于此,清代驻有汛兵、炮船,民国时期屡有军队驻防。镇北面对渌渚江,为新登及桐庐下南乡货物汇集之处,自清光绪三十年(1904)钱江轮船通航后,商务更趋兴旺。清嘉庆年间,窄溪乡民建义塾,负有盛名。民国22年,有居民500余户,商店70余家,除经营京广百货外,米市特盛。民国32年6月,国民政府财政部苏浙皖区在窄溪设货运管理处。

芦茨

芦茨市,亦称芦茨湾。芦茨湾,昔为鸬鹚捕鱼船聚泊处,名鸬鹚,后雅化为芦茨,是天然的避风停泊港湾。水路经梅城往南由兰江达兰溪,朝西往新安江经建德通淳安达安徽,下游直通钱塘江。陆路从芦茨过渡经富春山、大岭、旧县、阆苑通新城(登)古道。南经马岭古道通浦江、义乌,是水陆交通枢纽。再加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底蕴深厚的人文历史,历朝历代众多仕宦、名人墨客寓居芦茨。或探幽访古,游览名胜者来往众多。东西南北,水陆交错,地产山货交易频繁,芦茨的集市日渐兴盛。宋天圣年间,方楷建东山书院于芦茨村,为桐庐有书院之始。嘉佑年间,方权兴在芦茨建南园书院。方干后裔中了十八位进士,皆出白云源芦茨市。昔时,芦茨戏甚盛,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前后,县城预备船只、鼓乐,往芦茨迎陈孚佑侯之神,至则争聘鞠部演剧酬愿,自坊民而商家、而船户、不下百余台。可见芦茨市当时的盛况。

孝泉

孝泉市,旧属孝泉乡,民国30年曾改名芝厦镇。隋开皇九年(589),桐庐县并入钱唐县。仁寿二年(602),复置桐庐县,设县治于富春江西岸孝泉西山庄,即余赵至沙湾一带。至唐贞观二十年(646),县治迁往桐庐乡(旧县)。作为县治所在地的孝泉,集市的发展可想而知。

柴埠

柴埠市,通称柴埠,旧属水滨乡,地处江边,设有船埠。旧时为山区柴炭装运出境船埠而得名。昔有古道,自下航埠途经柴埠、窄溪、横山埠过界桥入富阳县境。是由水陆交通中途停靠,或中转而逐渐形成的集市。

焦山

焦山市,又称焦山埠。明嘉靖五年版《桐庐县志》记载:焦山在县治西北四十里(20公里)下有市镇。昔时,焦山属至德乡最大的集市。原有古道,东往新登,西通分水达淳安,西北可往于潜达安徽,谓之水陆必径之点。据《徐霞客游记》(游浙日记)中记载:……去分水东南二十里,为铺头(毕浦),又十里为焦山,居市颇盛。己幕,不能买米,借舟人馀米而炊,舟子顺流夜浆,五十里,旧县,夜过半矣。说明在明代焦山的集市是较旺盛的。集市兴盛,必有不少大家族居住,如当地魏氏家族,何时迁徙到此已无可查证,宋咸淳年间进士魏新之、元至正年间,魏钧、魏潜等三位进士都出生在焦山市,并建有魏新之学塾。至2003年,05、16省道拓宽,焦山村搬迁至林场,魏氏仍是该村的大姓。据明《桐庐县志》记载:焦山岩峰峦清秀,石磴谗岩,下瞰溪流波涛汹涌,舟航过此者,必稽首以乞灵焉。徐霞客船过焦山时,因天已暮色,看不到焦山岩的灵秀。在古时,焦山岭背被风水先生看作是风水宝地。据《至德姚氏宗谱》记载:北宋天圣年间,姚氏家族从吴兴郡迁徙姚村后,始祖述先公就葬在焦山岭背。

横山

横山市,亦称横山埠,村西一山横亘,挡江水急流以护村庄,名横山,有船埠。旧属定安乡,是桐庐与富阳交界之边缘。昔有古道,自东门埠径下航埠、大埠亭、柴埠、窄溪、到横山埠过界桥入富阳境内。往东进富阳东梓,往南可通诸暨、浦江。亦是水、陆交错之要地。旧时属定安乡物产集散地,两县边界大米、草纸、烟叶、箬叶等土产货物交易,自成集市。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有的集市久盛不衰,有的已不存在,但历史发展的印迹却永远不能磨灭。

旧县

旧县市,亦称旧县埠。位于县境中部,分水江西岸,原属桐庐乡。有一条由东向西南的古道,往西到钟山可通建德,往南过富春山通马岭达浦江,是水陆中转交通枢纽。唐贞观二十年(646),县治移到此地,作为桐庐县治所在地,人流量、经济、集市的发展就可想而知。《桐庐县志》记载:旧县为分水江重要船埠,有市街,昔日盛时有大小店铺、作坊、过塘行30余家,歌舞、钟山等地茶叶及上游木材、柴炭等山货在此以水路转运。旧时有东岳庙,每年农历三月廿八为东岳庙庙会。四面八方的百姓来赶庙会,成为当地集市日,久沿不衰。西有宁国寺,系南齐刘元向故宅(南朝宋武帝刘裕之孙),为名刹。至唐开元二十六年(738),由于地势低畦,将县城迁至江口,建衙署于白鹤山东麓,原县治人们习惯称旧县。清末民初,建“罗氏肖园”(罗灿麟建,旧县人,曾任桐庐、淳安知县),是富春江上一名园。民国30年,桐庐乡与县同名,改称旧县乡。

横村浦

横村浦市,又称横村浦、横村埠、浦口庄、独山庄。位于县境中部,东濒分水江,西依独高峰,为县内中部重要贸易市镇。原属安乐乡,因地处横港(分水江别称),遂名横村埠。昔为滨江小村,因赖地利,形成集市,庄居、街市遂扩建成片。民国年间,有居民500余户,商店40余家,以贩大米、油料等土货为大宗。旧有三公庙,每逢农历三月初八为三公庙庙会,届时行盛大庙会,商贾云集,贸易兴旺。“三月初八”作为物资交流市日至今不衰。横村埠背靠独山,相传南宋嘉定年间,位居“江南十刹”的径山万寿寺高僧妙机禅师,云游桐庐,相中独山胜地,创建独峰庵,并在独山西侧建七层浮屠———独峰塔。元初,佛学大师中峰明本曾来此住持,培养众多高僧。据明嘉靖《桐庐县志》记载:明代在独山上建有萧(伯轩)明王庙。清雍正年间,改称为慈化庵。香客不断,香火兴盛。  

http://wm23.cn/ximi611
http://wm23.cn/ximi611 http://www.wutongzi.com/uc/41624350.html http://www.wm23.com/wiki/uc/83549.htm 互粉互顶互送梧桐子各位亲

西米(2014-11-1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