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家乡区县: 郑州市金水区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始建于1928年9月,其前身为原国立河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1958年从开封迁入郑州,更名为河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1985年更名为河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0年并入新郑州大学,正式命名为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先后被评为“三级甲等医院”、国家级“爱婴医院”、全国“百佳医院”、“全国防治非典工作先进基层党组织”、“河南省医院管理年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简介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形成规模的集教学、科研、医疗、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具有较强救治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及较高科研水平的现代化综合性医院之一。
医院实际开放床位7000张,目标床位10000张(包括郑东新区在建3000张床位),年门诊量400万余人次左右。已经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医院,全院在职职工6746人,其中正高级职称445人,副高级职称550人,中级职称102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卫生技术人员675人、硕士1165人,有特聘院士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1人,省管优秀专家19人,中国名医百强榜百强名医3人;博士生导师74人,硕士生导师340 名。河南省唯有的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临床医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均设在我院。

科研工作

医院坚持瞄准国内外医学科技前沿,加强科技兴院力度,形成了具有较强综合救治能力的特色优势。医院现有52个临床科室,7个医技科室,86个病区,以16个省级重点学科、11个研究所、32个实验室为依托,以心、脑、肺、肝、肾、耳鼻喉、眼、妇产科等优势学科为支撑的大器官疾病综合诊治技术始终处于全省领先地位。医院承担各类科技攻关项目320项,其中,耳鼻喉科的喉全切发音重建术和耳聋的病理生理研究在国内居领先地位;国内首例同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和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获成功,为我国在该领域中赶超国际水平做出了贡献;国内首例体外循环下自体肺移植术的成功实施,为晚期肺癌患者的治疗开辟了新途径;肝移植、胰肾联合移植填补省内空白;对食管癌的“介入化疗法”和“内支架植入疗法”治疗水平在国内名列前茅;早期食管癌的治疗先后荣获国家级重大科研成果奖和“八五”重点攻关项目奖;省内首例常规试管婴儿、单精子注射显微受精试管婴儿和冻融胚胎试管婴儿在我院成功诞生。

发展历程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始建于1928年9月,其前身为原国立河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1958年从开封迁入郑州,更名为河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1985年更名为河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000年原郑州大学等三校合并,命名为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院占地300余亩,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高等医疗学府。1928年始建于古城开封,原名“国立河南大学医学院附院”,当时有平房28间,床位50张,职工28人,因战争曾先后迁徙嵩山、汉中及苏州等地。 1948年开封解放,医院获得新生
郑州1952年河南医学院独立建院,医院定名为“河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1958年由开封迁到郑州,扩大规模。1985年改为“河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郑州2000年与郑州大学合并,2001年定名 为“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一临床学院”。经过七十年的变迁,目前已发展成为我省最大的融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医院。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医院在科学管理、医疗教学、科技创新、护理质量、后勤保障等方面稳步发展,先后被授 予“三级甲等医院”、“爱婴医院”、“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百佳医院”和郑州市文明单位、郑州市文明单位标兵等荣誉称号。

八十年的沧桑巨变,八十年的稳健发展,奠定了医院在河南省乃至全国的坚实地位,成为河南省卫生事业一面招展的旗帜,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形成规模的集教学、科研、医疗、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具有较强救治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及较高科研水平的现代化综合性医院之一。

郑州2001年9月建成启用的1号病房大楼是河南省目前规模最大、楼层最高的现代化病房大楼,具有5A级(办公、楼宇控制、通讯、保安、监控、消防等自动化)智能化功能。医院采用的物流传输系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新病 5b4 房大楼处处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设计思想,为患者创造了舒适、方便的治疗环境。为使医院达到一流水平、与国际接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青铜门内的小蘑菇(2014-11-1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