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王宫
相传:“开阳”之名源于北斗七星第六星“开阳星”。开阳历史悠久,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置蛮州,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建开州,民国三年(1914年)开阳易名紫江县,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又改称开阳。开阳设州置县迄今有记载的历史已达1370余年。是黔中较早的政治中心之一,又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国防要区,北境乌江曾是川黔两省的界河,现楠木渡口附近还留有“黔山蜀水古分疆”的碑刻。
☆重要名胜古迹:
贵阳地区最早的古人类遗址--打儿窝崖厦: 打儿窝古人类遗址,位于开阳县南江乡土桥村南江峡谷东南端打儿窝半山腰的一个崖厦内,地理坐标东经106度57分、北伟26度55分,海拔1023—1025米,遗址总面积11.3X15.7共约117平方米。经考古发掘证实,该遗址为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5000年的历史,打儿窝遗址的发现,将整个贵阳地区人类活动的历史推进上万年,它说明开阳是整个黔中地区古人类活动最早的地方。
顶跋画马崖:位于高寨苗族布依族乡顶跋村,迄今为止,已发现四处崖壁上留有古代崖壁画。其中,大崖口岩画宽5.1米,高2.1米,小崖口岩画宽长16米,高5.5米。几个岩壁的绘画均呈赭红色,画面有天体、动物和人类的生产活动等100多个图案。专家初步鉴定为秦汉以前遗迹,是贵州目前发现的最丰富的一处古代崖壁画,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宝王庙:位于开阳城西30公里的白马乡,寺庙先建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道光二十八年(1848),当地开采硃砂矿的八大矿厂主承首重建,据碑载“耗银一千五百余两,钱七百余串,石工五千七百余,木工二千三百余,雕工一千六百余,食米八十余石,咸丰七年落成”。该庙毁于清咸同时期,仅存戏楼。民国元年(1912)重建正殿五间。整座寺庙布局合理,造型别致、工艺精巧,可称开阳古建筑之冠。
安家洞:位于开阳县宅吉乡政府西北隅500余米的陈家屋基,洞内有多处石刻,并有诗文。据考为明代贵州宣慰使水西彝族土司首领安邦彦曾于此屯兵。该洞对考察明代以前贵州土司历史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贵州安氏土司其姓系朱元璋所赐,该土司中曾出过一位在贵州历史有影响的女能人——奢香夫人。奢香夫人主政贵州黔西时,正是朱元璋“解放”贵州后,土流并治时期,奢香夫人曾壮告朝廷命官马驿实施民族歧视政策,后马驿被斩,奢香夫人遂开通黔川古道以报朝廷。
张学良将军幽禁地:位于开阳县城西8公里双流镇刘育村,周围山峦起伏,群峰叠嶂,地形险要,是古时贵阳经遵义去重庆,贵阳经瓮安、余庆等地直达湖南的交通要道。是“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将军在中国大陆幽禁时间最长的地方(1942.2--1944.12),也是唯一为幽禁张学良将军而修造“行辕”(又称行营)的地方。
☆重要历史人物
中国建筑学创史人——朱启钤:朱启钤(1871--1964),字桂莘、号蠖园,贵州开州籍(今开阳县)。民国元年(1912)袁世凯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7月授任朱启钤为交通部总长,1913年兼代国务总理,7月内阁改组,转任内务部总长。后朱启钤退出政界。从此致力于经济活动和古建筑研究。1919年2月,徐世昌总统派朱为北方代表与南方政府在上海举行南北和议。1921年法巴黎大学授予朱启钤文学博士学位。1925年朱创立“中国营造学”,并著有中国古建筑重要文献《哲匠录》,出版了30多种有关古建筑专著(其中有《贵阳甲秀楼建筑调查纪略》)。1929年改中国营造学会为中国营造学社并任社长,下设法式部、文献部。法式部由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主持工作,文献部由刘敦桢主持工作。在任内务总长期间,曾辟北京社稷坛为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又组织北戴河海滨的建设与开发。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派章文晋(外交部副部长)到上海将名宿朱启钤接至北京,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整理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北京市政协委员,全国二、三届政协委员等职,并担任北京城多处修善工作顾问,曾参与扩建天安门广场工程设计等工作。1964年2月,朱启钤先生逝世后,经周恩来总理批准,其遗体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1982年,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又将朱氏生前居住的东四八条住宅定为“朱启钤先生故居”,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朱启钤被收入《中国的近代名人录》。朱启钤在建筑学上主要贡献有四:一是开拓了我国建筑史的科研领域,创建了我国科学技术史的一个分支——中国古建筑史;二是为中国古建筑史的研究、教学和古建筑的保护、设计、施工等工作培养了一批人才;三是在中国建筑方面做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四是树立了保护文物的观念,摒弃“折旧建新”思想,确立了“修旧如旧”的新观念。
辛亥革命贵州领导人之一 ——钟昌祚:钟昌祚(1870—1912),开阳双流人。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天津人严修到贵州担任提督学政,并为光绪皇帝选拔黔中才俊。上任后,严传檄全省,以经史时务选拔高才生40名入经世学堂学习,钟应试,列全省第一。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钟昌祚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期间经有名的“十君子”之一杨度介绍与戊戌变法维新派首领康有为相识。1907年2月,钟昌祚与张百麟等加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1907年设贵州自治学社同盟会(贵州支部)。1908年3月贵州自治学社正式成立,与会者800余人,钟昌祚被选为社长,并主办《西南时报》。至1911年辛亥革命之时,贵州自治学社发展到10余万人,成为中国西南一个重大政治组织。1912年因孤身入昆明调停滇黔战事,于反乡途中在安顺被杀害。民国二年,国民党北京稽勋局追认钟昌祚为陆军少将,民国十八年,国民政府再度对钟昌祚表彰,追赠“成仁取义”匾额。民国十九年五月十五日,贵州省重立墓碑,1985年,钟墓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付砚农:开阳城关镇人,著名的抗日将领。毕业于国民党陆军大学,在抗日战争中累建战功,1937年在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所辖国民革命民十四军83师任务参谋处长。1938年调任85师参谋长。1942年秋,任国民党93军参谋长。1946年台北在陈诚部下任台北要塞高参。1947年去世,1948年付将军的骨灰从台北送回开阳安葬。
李惟果:祖籍开阳城关镇松林村,祖父李立元于1858年(清咸丰八年)生于城关松林,乾隆甲寅科举人,官至澎湖通判。父李鼎荣,清道光壬子科举人,后以军功授花翎同知。李惟果毕业于清华大学,公费留美 ,获柏克莱大学硕士,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关系学博士,历任蒋介石秘书,国民党中宣传部部长、行政院秘书长等职,1971年退休,后侨居美国。
由此上溯,明清时代,开阳曾有“一里三进士、十里七翰林”之称誉,出现了何氏、萧氏、朱氏为代表的近30位进士(庶杰士、翰林院编修)。
☆“开阳散文诗现象”
受巴蜀文化和黔北文化之影响,开阳散文诗创作异常活跃,近200位散文诗作家、诗人和作者活跃本土,成就斐然,近十余年来,在《人民日报》、《星星诗刊》、《世界散文诗作家》、《散文诗报》等百余家省内外报刊发表散文诗作品3000余篇(首),200余篇作品入选国内公开出版的各种散文诗选集并获各种奖励。2002年被中国散文诗研究会命名为全国唯一的“中国散文诗之乡”。
鉴于开散文诗的发展和显著成就,贺敬之、冰心、藏克家、刘白羽、郭风、柯蓝、徐成淼等知名作家、诗人对开阳散文诗创作给予了较高评价。
开阳散文诗创作、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引起了国内散文诗界的注目,形成了“开阳散文诗现象”。
☆民族风情
苗乡“斗牛节”:县境西南高寨苗族布依族乡,每年正月初五、十五、二十五3天在平寨举行斗牛节。界时,四乡八寨男子身着盛装,牵着斗牛,背着芦笙来到斗牛场。午时,斗牛场一般成年男子放牛决斗,青年男女则在另一场地跳园。男青年吹芦笙,女青年随其后,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在男女舞者花衣裙带的衬托下,整个舞场花团绵秀,如初春河塘。同时,还开展拔河、斗画眉、扭扁担、斗鸡等。
布依 “六月六”:布依族传统节日中最隆重的一个节日。每年六月初六,布依村寨喜气洋洋,屋里屋外打扫干干净净,杀猪借酒、追念先祖。男女老少,身着盛装,汇集于旷野草坪,举行吹唢呐、跳花灯、斗画眉、情歌对唱等活动。民风浓郁,热闹非凡。其间,布依族青年男女对歌最具情趣,他们三五成群聚集于幽静之处对歌,寻找意中情人,称之"相表",往往通宵达旦,三日不绝。
苗族“杀鱼节”:苗族“杀鱼节,是每年清明节前后,由苗胞组织的有上万人参加的杀鱼活动,是苗胞独特的盛大节日。活动在开阳、贵定、龙里、福泉四县交界的清水江约10公里的河段举行。是日,四县沿江各寨苗胞由“渔头”(领头人)率领举寨出动,男子提叉背药(春好的化香树叶),妇女身着盛装,肩挑“亚米”(鱼饭)、米洒齐集于江岸,形成数公里长的人龙。渔头一声令下,投药人便将包一齐投入江中。不一会儿,只见钢叉飞刺,一条条大鱼被杀起,欢呼声此起彼伏。夜幕降临,苗胞们架火煮钎,相互在歌声中敬酒,预祝当年吉祥顺利和取得好收成。未婚男女双双藏入夜幕,对歌诉情。整个活动声势浩大,风格独特,别有情趣。
城乡龙花灯艺术:全县大型的龙花灯会有几十支,每逢重大节日和喜庆日子,大大小小的龙花灯汇聚县城,把拿手戏无私献给广大市民,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冯三女子舞龙队会还多次参加市级表演并多次获奖,成为筑城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