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潭民俗

家乡区县: 贵州省湄潭县

花苗原是我国东部的一支古老民族,约宋、元时期自黄淮流域西迁入四川古

蔺一带,距今已有

600

多年的历史。日本侵华期间从湖南移至川黔边境分为两

支,

一支去綦江、

桐梓地区,

另一支流迁至黔北湄瓮边界的茅坪一带定居下来,

繁衍至今。在茅坪镇桂花、土槽、地关三村聚居的花苗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

生活中,创造了独有的花苗文化。其中的婚俗是花苗礼俗文化的集中体现,它

的订婚、结婚过程,成为花苗文化的精髓。

每年的三月三、六月六、九月九是花苗人民的“踩山坪”节,一对对年青

男女最激动人心的节日,他们穿着盛装,来到每年聚集的地方,唱歌、跳舞,

向心爱的人表达爱情。

二、抄乐傩戏

湄潭县抄乐乡傩文化是贵州古夜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湄潭经过明

朝大规模的移民,外来人口大量的迁徙,土著的巫傩文化与荆楚文化,巴蜀文

化互相融汇交流,演变成具有黔北特征的傩文化。

抄乐乡解放前有

13

根傩戏担子(即

13

个队团),在乡间巡回演出,很受

群众欢迎;八十年代初抄乐乡办了几期培训班,傩戏艺人们凭着他们惊人的记

忆,收集整理了已失落的戏剧脚本,又相继排练演出。

1988

年抄乐乡傩艺人赴

省城贵阳演出傩戏

《毛鸡打铁》

1994

年傩戏艺人赴日本演出了

《骑龙下海》

均获得成功和专家的高度评价。傩戏研究者搜集整理了傩文化资料共计约

12

万余字,资料内容广泛涉及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民族、民俗学以及哲学

和历史学等方面。搜集傩戏剧本和阳戏剧本

20

余个,约

10

万余字。

1999

年成

立了“湄潭县抄乐傩文化研究会”,同年

2

月成立了“湄潭县抄乐乡傩戏艺术

团”。

三、古镇工艺——永兴背带

湄潭县永兴镇的背带久负盛名,古镇妇女皆善刺绣。它以其新颖别致的设

计,精细绝妙的工艺,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永兴背带有二十多道工序。从

布壳到成品,全是手工制作:粕、剪、贴、写、画、拼、锈、缝,一针一线,

一刀一剪,均显独到工夫。做工精细,牢实耐用,有“红罩金蕊两根绳,一根

要背几代人”之誉。

四、农村建房习俗

湄潭的房屋均为悬山穿斗式木结构,并因屡遭火灾而筑封火墙加以防范。

建造房屋须择吉日伐木、动工、立房、钉大门、安香火等。完成其中的每一个

环节,掌墨师都要进行一系列的祭祀,如拜祭神灵或祖师等。如在起房时掌墨

师站在列子上手抓拄缆负责指挥,并高声诵着建房的“祓式”(匠人建房的经

典语言)“天上落雨湿汤汤,今日众位把忙帮,主家选个黄道日,众位摸到手

又僵。

一来又是天气冷,

二来落雪又打霜,

心齐不怕天气冷,

亲朋老幼不怕伤,

自从今日抽(撑)起后,世代儿孙有官当”一类的吉祥语,以求建房的每一个

步骤都平安顺利。

小米渣(2014-11-1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