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潭民俗

家乡区县: 贵州省湄潭县

黔北的“打闹歌”是黔北广大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自发创作

的一种民间口头文化艺术,是我们黔北文化的一支奇葩,“湄潭打闹歌”是其

中的杰出代表。

它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底蕴深厚,

源远流长。在广大的农村,

每到

6

7

月份,农户家里都会请人来帮助对农田薅草(除草)。“打闹”的

意思,就是两位歌师(也叫闹手),一人击鼓,一人敲锣,一边唱歌

,

以俚语

督促劳作中的落后者,一面增加了劳动情趣,一面监督薅草人的进度和质量。

六、石家古宅雕刻

抄乐乡石家寨系清朝中期一名门望户,“石家古宅”至今保存较为完好。

“石家古宅”分石卷龙门,木雕香火,花草人物木窗三部分。“石家古宅”建

于光绪年间,其中香火是古宅雕刻工艺的精髓。香火高

4.2

米,宽

2.24

米,

0.6

米,分上中下三部,上部像牌坊样的结构,栈脊两边龙伸凤展,沿边宝

珠连串,飞檐翘角如花尾翻天,正中有一匾额,书“乃建永家”四字,图案似

楼阁一样错落排列成“八”字形。中部由八根圆柱分两块菱形支撑着飞檐翘角

的楼牌,两边转角分别有两块扇形匾额书“蒸蔚”、“云霞”,香火顶上挂有

宣统二年兴义县正堂沈洪耀知县送的一块贺牌(牌书“康疆逢吉”),神台以

下约

1.2

米,是一个平面,在壁廊上,四周镶有花边,上下有牙脚重廉,中间

是一幅八仙图,图下斜两方是刻有关公朝圣,李密嗣祖的图案,意忠孝为本。

整个一堂香火,雕刻嵌有

36

幅图案,幅幅相异,各具特色,栩栩如生。

七、西河灰豆腐

西河灰豆腐是有名的特色食品之一,其制作工艺如下。

首先制作豆腐:

1

、选较好的黄豆,用清水泡胀、洗净;

2

、将豆子磨成浆;

3

、把豆浆放到锅里烧沸、过滤,将滤液放入锅中加热,加入适量的酸汤使豆

腐成团;

4

、将豆腐放在箱里,调匀后压紧后取出。

其次是制作灰豆腐:

1

、将豆腐用刀切成小的立方块形状,放入适量柴灰

中约

27

小时;

2

、从柴灰里取出豆腐晾干,再放入另外的装有柴灰的铁锅中,

用微火炒,炒泡为止,用清水洗净,即可食用。

食用时可煮烫,

也可干炒,

独具风味,

多出现在农村宴席或过年的餐桌上。

八、牛场龙灯

牛场人喜欢舞龙灯,多时全街上下有十多条龙,以原来的生产队为单位,

几乎队队都可以出龙,龙灯主体为竹架,外蒙皮纸,绘上龙纹,龙灯尤其讲究

的是龙头,不但做工要细,而且特别要有威武之气,龙体有的为节节龙,有的

为弯弯龙,如陈氏龙灯中就有,弯弯龙、飘龙,龙体较大,彩扎工艺精湛,观

赏价值极高。

牛场的龙灯每年正月初九出龙,正月十五收龙,十六日化龙。出龙、化龙

(燃化)要祭祀,有条件的化龙时还要会餐。尤其是正月十五日晚,家家户户

燃烛,备上烟花、爆竹接龙,寓意风调雨顺,平安吉祥。

九、梭米孔狗老山狮舞

梭米孔狗老山狮舞流传于清代光绪末年,

至今已传子弟黄兴义

(男,

68

岁)

陈启华(男,

65

岁)。高跷舞狮,技艺独特,熟能翻舞台,高达

10

米。其节

目有:金狮滚绣球、孙悟空过火焰山、大顺耕田、黄龙缠腰、天鹅报蛋、美女

梳头、黄莺扇翅、金狮踩斗等。有演员

9

人,主要演员

4

人,狮头、面具古朴,

尤其是狮皮曾是孙中山时期制作,虽历经修补,仍旧完好。

每年春节期间在本地及邻县演出,技艺惊人,深受群众喜欢。

十、复兴阳戏

复兴阳戏在复兴镇两路口村长榜的唐家已传唱了

35

辈人之久,是民间数

百年遗留下来的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内容是根据民间流传的外孙杨戬

(二郎神)书孝救母、《桃山救母》和为民除害《降龙》的素材所演的上下两

部地方戏。该戏的场面壮阔,人物众多,情节紧凑,台词精炼,语言丰富,是

吻合历史传说的一部戏曲,

尤以下部“降龙”更佳。

此戏多以社戏和祝寿上演,

耗时较长,乐师和演员需

15

人。

十一、湄潭农民画

湄潭农民画主要以反映农民生活为题材,在八十年代中期,县文化馆曾培

训学员近百人次。并以其独有风格多次亮相省内外,得到了有关专家的好评。

农民画根植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各民族的刺绣、剪纸、雕刻等民间艺术土壤之

中,这些作品或表达本民族的历史,或表达本民族的宗教信仰,或表现自己的

喜怒哀乐;他们把这种情绪或表现在满足自己物质生活需要的衣物上,或表现

在满足自己精神生活的纸上。

“喜欢哪样‘画’哪样,怎样好看怎样画”是民间绘画的一大特点。民间

画师在表现这些内容时,往往把当地的民俗、生产生活、自然风景等事象无拘

无束地融入画中,大胆地发挥想象,表现出一种纯朴、自然、率真、坦诚的风

貌,在他们所创作的作品中,不失夸张和错位,这些都表现出了民间绘画固有

的乡土特色和泥土气息。

小米渣(2014-11-1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