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邑作为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祖籍和儒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儒学文化和孔祖文化博大精深,仁德思想根深蒂固。受儒学文化和孔祖文化“仁者寿”、 “大德必得其寿”、 “仁者爱人”等一系列思想的熏陶和浸润,长寿文化积淀深厚,源远流长,在历史长河中波光潋滟,熠熠生辉。
一、积淀深厚的长寿文化
历史见证了夏邑县源远流长的长寿文化。 “治郡国者以志为鉴”。明嘉靖二十四年,夏邑县始修县志。据嘉靖《夏邑县志?人物志卷七》记载,夏邑成立有“十老会”:明“弘治初年,邑之致政耆德者……咸以齿德俱隆,效香山九老故事为真率会,弈棋弹琴,赋诗唱酬……。”清代夏邑著名书画家彭商愫为此曾绘制《邑中十老图》。这段史实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十老会”成员德高望重、才艺俱佳、不甘寂寞、发挥余热的真实情况。他们真诚率直,谈古论今,吟诗作画,以文会友,个个健康、长寿、博学、多才、机敏、睿智,在一起挥毫泼墨,作诗赋文,大展才艺,留下了一批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这种组织,大概就是今天“老年书画协会”的雏形和前身吧。
清顺治、康熙、 “民国”时期夏邑县先后三次编修县志。在以上四部旧志中,均设有《人物志?耆寿》卷,记述了宋代以来数百名长寿老人的个性及家庭情况。“民国”九年《夏邑县志》卷六《人物志?耆寿》中所记载的刘勉行老人“字勖斋。凶年助赈,奖叙九品职,寿一百四岁,五世同堂。”不但记录其年龄,而且还对其品行、职位、家庭情况做了介绍;高文山“敦品励行,寿八十一。子二:本善,寿八十七;德位,寿八十六。孙允擅,寿八十八。曾孙书升,现年八十三岁。人称‘_一门五寿…;彭作揖“字度之,七品寿官,寿九十三岁”;郭本立“寿九十岁,两 赐粟帛”……可谓寿星璀璨,不胜枚举。1985年出版的新编《夏邑县志》记录了数十 名百岁老人。其中,胡桥乡老寿星杜王氏1868年生,1982年卒,寿达1 14岁。其“早贫,多食粗粮野菜,饭量很大,可负担二三百斤担子,24岁嫁,68岁丧夫,6子,性善爽朗,暮年明聪。”一位力大无比、温和善良、性格爽朗、耳聪目明的百岁老人跃然纸上。杜王氏老人成为夏邑迄今有史记载的年龄最大的寿星。2006年,续编《夏邑县志》,专辟有“长寿之乡”一章。收录了百岁以上老人120多名,并对长寿现象进行探源寻因,客观、全面地反映了夏邑县光辉灿烂的长寿文化。
同样,家(族)谱也见证了夏邑县源远流长的长寿文化。夏邑县历来有编修家(族)谱的传统,详尽地记载了一个个家族的历史及兴衰,真实地反映每个家族成员的年龄、经历,是其人生的晴雨表。据夏邑县司姓族谱记载:南宋以来,司姓1~11世先祖平均年龄达86岁,90岁以上5人,其中百岁以上2人,司云采寿达104岁,司培真寿达1 08岁,司培家94岁,司松林98岁,司宝贵96岁。由此可见,夏邑历史上寿星辈出,人数众多,是一片长寿的沃土。
夏邑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河南省文物大县,文物古迹星罗棋布,长寿文化闪耀其中,流光溢彩,其中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当数“杨氏寿坊”。“杨氏寿坊”坐落在桑垌乡吴寨村,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清康熙、雍正年间朝廷两度旌表的康熙武进士、福建诏安营守备刘超风之妻,庚戌科武进士、西安副都统刘官统之母,一品太夫人杨氏的百岁寿坊。整个寿坊高大雄伟,古朴典 雅,庄严肃穆。两中柱镌刻着: “鹤算松龄四海共仰寿母,九章凤篆九重特赐紫
纶”对联。字里行问,蕴含着皇恩浩荡,充满了对“一品太夫人”杨氏福如东海、寿比南山、鹤寿龟年的美好祝福和无限敬仰。正坊匾两面均刻有“北堂眉寿”。正面匾下为“诰赠荣禄大夫刘超凤妻诰封一品太夫人杨氏坊”、 “康熙癸巳年(1713)四月”。背面“北堂眉寿”匾落款为“诰授荣禄大夫陕西西安副都统刘官统之母诰封一品太夫人杨氏寿坊”、 “雍正六年( 1728)冬日吉旦”。
史载,康熙五十二年(1713),朝廷第一次“诰赠”、 “诰授”一品太夫人杨氏坊时,杨氏已是90岁高龄。她是作为福建诏安营守备刘超凤之妻的身份接受封赠。 雍正六年( 1728),即15年之后,朝廷再一次“诰授”、 “诰封”一品太夫人杨氏寿坊时,杨氏已达105岁。此刻,杨氏仍然健在,并且是以西安副都统刘官统之母的身份接受封赠。据清乾隆十九年《归德府志》、 “民国”九年《夏邑县志》记载:刘超凤、刘官统父子皆文韬武略,精忠报国,战功卓著,以身殉国;刘官统之弟刘官亮则“考选主簿,辞职养母,以孝行称。”可以说,杨氏寿坊,即是朝廷对刘超凤父子忠君报国、孝行可嘉的褒扬,更是对一品太夫人杨氏相夫教子、勤俭持家、德高望重、寿登期颐的最高奖赏。两度受皇恩,满门皆忠孝。充分体现了夏邑人爱国爱家、威武不屈、正气凛然的传统美德和积淀深厚、源远流长的长寿文化。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