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首岭遗址 位于金陵河西岸断崖,西到群建巷居民区,北到二道沟与曹家崖连接处,南到宝鸡市百货纺织品公司后墙,南北长300米,东西宽200米,面积约达60000平方米。
遗址北高南低,相差2~3米,北部地面平坦,是主要居住区;南部地势呈缓坡状,是主要墓葬区。东部断崖由于雨水冲蚀而不断坍塌,毁掉了部分文化堆积。
北首岭遗址是关中地区继西安半坡遗址之后发现的又处内容富的仰韶文化村落遗址。文化遗存距今7100多年。它的发现,丰富了对关中仰韶文化的认识,为研究我国仰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
1958年8月,龙泉中学历史教师李培基(已故)向宝鸡市文化局建议,希望对该遗址进行发掘。1958年8月~1960年2月,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进行第一阶段五次发掘。发掘面积共4500平方米,发掘工作由赵学谦负责,先后参加发掘的有张长源、扈俊明、张耕海、白萍、关甲堃、刘随盛、陶正刚、安德厚、马耀圻、余万民、蔡尔轨、张浩如等。西北大学部分师生亦参加短期工作。1977年10月~1978年6月,进行了第二阶段的两次发掘,进一步弄清遗址的平面布局和地层关系。参加发掘的有刘随盛,扬国忠和梁星彭。发掘面积227平方米。前后两个阶段的发掘面积计4727平方米。共发现房址32座,灰坑75个,窑4座,排水沟2道,灶坑2个,墓葬451座。发现陶器皿900余件,其它生活用具、生产用具、生产工具及装饰品等遗物共5000余件。
北首岭的文化堆积基本上可分为上、中、下三层。各层堆积内涵各有特点,以陶器的区别最为显著。反映了晚、中、早三个时期的文化现象。其下层文化堆积类型,是半坡类型的前身,故为研究仰韶文化的起源提供了重要资料。 北首岭村落遗址中心是一块南北长100米,东西宽60米左右的场地,唯有两层路土发现,当为公共活动场所。场地周围有许多房址。房屋围绕广场建造,门向大多数朝向广场,路土经过加工。广场东南有排水沟一道。
北首岭墓地是仰韶墓葬发掘得较多的一处,多样的埋葬现象,为研究当时社会生活和精神文化提供了珍贵资料。其中有“男女分片合葬”、“男性(2人)女性(3)五人合葬”、“男性合葬”、“女性合葬”、“割体葬”、“大坑套小坑埋葬”诸形式。
以发掘情况看,北首岭先民已过着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且定居周期性比较稳定。遗址中出土生产工具951件,其中石斧、石铲、石刀、骨铲、角铲、陶刀等农业生产工具248件,占26%强;狩猎工具81件,占8.6%;渔猎工具仅6件,占0.6%强;日常生活及制陶器具617件,占64.9%弱。
墓葬中发现有数十枚榧螺。此种软体动物只产于南海或东海;很可能是经过辗转交换得来的,说明在当时已经发生了交换。
出土彩陶除常见的人面、鱼以及图案化的几何纹样外,还出现了一些精彩的写实画面。出土陶塑人半身像1件,系陶塑半浮雕式男性人。
尖底罐、尖底瓶、罐、瓮、钵、盆、壶、杯、鼎、三足器、小盂、甑、锉、环以及专门埋葬小孩的陶瓮、陶钵瓮棺。
器上纹饰较简单,主要以绳纹为主,多施于瓮、罐、尖底瓶等外部。彩绘饰多施于盆、钵、瓶的器沿和腹部。纹饰有三角形纹、圆点纹、波折纹、网纹,在细颈瓶上绘有生动的鱼纹和鸟纹,但较少见。出土一件船形壶腹饰网纹十分珍贵。
骨器有镞、铲、锥、针、珠、鱼叉等,以骨铲最多,它们的骨料多用兽的股骨,一端磨有锐利的锋刃,另一端仍保留原来的骨节,骨针的大小与今日的钢针无甚差异。
北首岭的房屋是方形圆角的土坑。房内地面系先铺一层姜石浆,然后抹一层单泥土,四周墙壁也涂草泥土和灰色硬面,光滑平整。房内有瓢形火塘,塘旁一洞内有大量的白色草灰,当是保存火种之用。1958、1959、1977年作过多次发掘,共发现房屋32座。
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鉴定,北首岭人基本属于蒙古人种。动物种类有:中华竹鼠、中华鼢鼠、猕猴、家犬、狗獾貉、狐、棕熊、野猪、家猪、马鹿麝、獐、麅、角牛、家鸡、鳖、多鳞铲颌鱼、中华圆田螺、海产榧螺和蚌等。
遗址并有天然赤铁矿(d-Fe203)红,紫色颜料、有的做成彩锭。
1959年在遗址上建展室三座,1985年成立北首岭文物管理所并对外开放。1986~1989年多次对展室进行修葺。中外学者、旅游者,慕名而至,络绎不绝。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