頔塘本名荻塘。荻塘河,因沿塘多芦荻,故名。唐贞元八年(792)湖州刺史于頔(?一 818)组织民工大规模修筑,民怀其德,把“荻”字改为“頔”字,故又称頔塘。又因起源于湖州城之东,又称东塘河,东接平望(唐代属湖州)莺脰湖,全长60公里,途经湖属升山乡、塘南乡、晟舍乡、苕南乡、东迁乡和南浔镇。湖州境内(湖州——南浔)长33公里,河宽80~100米。
荻塘,系西晋(265—316)吴兴郡太守殷康所开。明万历十六至十七年(1588—1589)乌程知县杨应聘又用两年时间进行整修。万历三十六年(1608)湖州知府陈幼学以青石修筑加固堤岸。清雍正六年(1728)知府唐绍祖重修。民国12年(1923)在南浔丝业富商庞莱臣提议下成立塘工董事会,由该会向各业、各户募集捐款、发塘工公债,及由浙西水利议事会拨款集资,又一次进行修筑。工程自旧馆之东塘桥起,一由桥东迤延至南浔西栅口,一由桥之西迤延至湖州城东之二里店(桥),全长约67里。至民国17年(1928)3月竣工。共花银82.3万余元。其中庞莱臣捐助银6万余元(一说3万余元)。为褒此举,民国18年(1929),在今晟舍乡旧馆建立頔塘碑亭,亭中立《重建吴兴城东烦塘记》,高约3.5米,宽1米,正面刻碑文,背面列捐款单位、人名、金额等。此碑尚存。
解放后,经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县)人民政府多次拨款重修,加高了堤岸,并用水泥石块砌成。
塘河与苏杭古运河相通,为“黄金水道”——长湖申航道中心。北岸为318国道,联结上海、苏州、嘉兴等城市。塘堤两侧荡漾棋布,桑田遍野,盛产蚕丝水稻。因此荻塘是湖州重要水利设施之一,也是水陆交通要道,且是历史建筑古迹。1989年3月,湖州市人民政府公布荻塘为湖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