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说的是我们孝感遗留下来的旧的婚姻习俗,现在大多从简了,作为一种历史文化,我想把它记录下来。一个人的婚姻大概要经历如下过程:
1、定亲。过去我们孝感农村的婚姻大多是父母包办,靠媒妁之言撮合而成。一种情况是父母约定,如张家和李家是亲戚(过去许多姑表、姨表成婚姻的)或关系很好,两家大人约定结成亲家,还有的指腹为婚,两家女性怀孕,如果将来生的是一男一女,约定结为亲家。两家有约后,还要各自找算命先生算一下两人的年合八字是否相合,如果相合,再由男方找个媒人举行定亲仪式。
2、送花招。两家孩子大了,到了该谈婚论嫁的时候了,男方这年的二月初二(花招节)就要到女方家送礼(肉、酒、糖之类),叫送花招。
3、送端阳。男方要求结婚那年的端午节,必须提着酒肉等礼物到女方家送节礼,如果女方未答应两人结婚,就借机再次提出结婚请求。
4、送中秋。过去结婚日期一般定在下半年,多在阴历十月、冬月(这两个月是农闲时期)。如果通过男方及媒人的多次努力,女方答应把姑娘嫁过去,那么男方就要在中秋节这天提着礼物(月饼、酒、肉、布料等)去女方送中秋节。
5、送日子。女方答应嫁姑娘后,还要由两家共同商定结婚日期,当然主要是听取女方意见。
6、辞嫁。婚期确定下来后,姑娘要出嫁了,女方的亲戚都要接姑娘到自己家做客,因为是出嫁前最后一次做客,所以叫吃辞嫁饭。
7、抬嫁妆。在婚期临近的前两天,女方都把姑娘的嫁妆筹办齐了,男方要在这两天请人把它抬回去。要抬的嫁妆包括床、桌子、柜子、凳子、四元(大小脚盆、脸盆、围桶)等,有的条件好的还为姑娘购置了厨房各种碗盘杯碟,现在又增加了电器如电视机、音响、洗衣机、空调、摩托等。过去是用扁担、木杠和红绳子抬,现在可能一般用车子拖了。女方在发放嫁妆之前,亲戚和本家的人(多是小孩和妇女)都把嫁妆一件件藏起来,闹着要男方拿红包或香烟才交东西,不过红包钱不多,一元、两元、五元、十元不等,香烟必须成整盒,价格一般也在二至十元之间。一般是一件嫁妆需要一个红包或一包香烟。这样闹是为了热闹,含有喜庆的意思。
8、娶(发)亲:在婚期的那天清晨,女方就要做发亲的准备。首先准备男方客人用早点,接着男方乐队奏乐,新郎向女方父母长辈和主要亲戚行大礼。接着是哭嫁,新娘和母亲以及其他客人陪着哭嫁。
9、拦车马。女方发亲后,男方就要作好迎亲的准备。要在家门口摆一张方桌,上面摆上猪首,点燃蜡烛和香,还要摆上三只酒杯斟上酒,等待接亲的队伍归来。新娘一进村就要鸣炮奏乐,亲到家门口时迎亲的队伍都要在方桌前停下,乐队要不停奏乐,鞭炮要不停放,有一位拦车马的先生会站在桌前念念有词,大致意思是“天地开张,日吉乘凉,男家的先祖请进,女家的先祖回乡”,就是说姑娘嫁过来了。
10、拜堂。新娘到村时,有个讲究,女性如果处于月经期不能来看热闹,不能跟新娘照面;带孝的人也不能来。拦完车马,新娘就可以进堂了。拜堂时也有个讲究,新娘如果在月经期也不用磕头,只是新郎一人行礼就行。
11、喝交杯茶。进了洞房,就会有小孩端来两杯茶,夫妻俩接过茶必须交臂喂给对方喝下.
12、拜茶。在堂屋正中摆三个方桌,上面摆放若干碟杂糖、花生、瓜子之类的食品;还要拜上一个茶盘,上面放上一双布鞋。然后新郎新娘出洞房,在桌子前面的毡条上磕头。
13、喝香茶。喝罢团圆酒,村子里的人就要来闹新姑娘。他们坐在堂屋里,要新郎新娘给每个人倒茶点烟。倒茶时新郎新娘要两人把一碗茶抬着送到客人手中。客人接过茶,就说一段四言八句,如新郎说“这碗茶”,新娘说“香又香”,新郎又说“今天夜晚”,新娘又说“我要用你那杆枪”。除了说四言八句,还有很多节目让新郎新娘做,比如,把一个苹果用红线提着摇晃,要二人同时在苹果上咬一口等类似节目。也有的把新娘的公公也叫出来和新娘一起喝茶闹笑话的。总之,闹的越热闹就越好。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