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历史

家乡区县: 呼和浩特市回民区

真宗奉行太宗末年的黄老政治,无所作为。自雍熙北伐后,辽国就经常在宋辽交界抢劫杀掠,到景德元年(1004年)终于演变成大规模侵宋战争[参 14]。宰相寇准力主抗战,结果真宗亲征,宋军士气大振,与辽军相持在澶州城下,辽军求和。经过几番交涉,两国议和成功。和约主要内容是:宋每年给辽绢廿万匹,银十万两,双方为兄弟之国。史称该和约为“澶渊之盟”。历代观点以批评者为主,认为真宗收回燕云十六州的战略目的并未达到,且军事胜利者却要年年向战败者赎巨款买和平,甚为屈辱。肯定者认为,击退南侵本身已是胜利,宋时经济发达合约负担并非巨大,难以说成城下之盟。 寇准渐渐失宠,终被罢相。真宗开始信用佞臣王钦若。王钦若长于逢迎,深知真宗希望天下呈现一派祥和的气象,于是与另外一位宰相王旦联手,于各地制造“祥瑞”之象,极力鼓吹真宗封禅,深得真宗之意。真宗在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一年内先后三次封禅,严重损耗民力[参 16]。真宗与皇后刘氏无子,真宗偶尔一次临幸刘氏侍女李氏,结果李氏于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产下一子赵受益,就是后来的仁宗。而后,刘氏与另一名嫔妃杨氏共同抚养这名孩子。天禧二年(1018年)中秋,真宗正式封赵受益为太子,改名赵祯。乾兴元年(1022年)二月廿日,真宗驾崩。太子赵祯即位,刘皇后被尊为皇太后,在仁宗成年前代理军国大事。从此开始刘太后十一年的垂帘听政时代[参 17]。仁宗执政早期一直处在刘氏的阴影之下,直到刘氏死后他才得以施展抱负 西夏李元昊于大庆三年(1038年)称帝后,宋夏之间爆发持续数年的战争,宋军屡战屡败。宋夏战争主要经历五个时期,即宋仁宗-夏景宗时期,宋英宗-夏毅宗时期,宋神宗-夏惠宗时期,宋哲宗-夏崇宗时期,宋徽宗-夏崇宗时期。宋军的失利使辽国趁机施压,导致重熙增币的发生[参 19]。宋夏战争不利后,仁宗罢免宰相吕夷简,任用范仲淹、富弼、韩琦等名臣推行庆历新政,取得良好效果。任用包拯管理京城和御史台。在边疆上,任用大将狄青,先后弭平南蛮壮族侬智高叛乱和西夏的挑衅。北宋进入立国以来最繁荣的阶段。然而,一些守旧派人物指称这些改革派官吏拉帮结伙,互相吹捧,是为朋党。仁宗一向厌恶廷臣结党营私,这些新政官员后来多被贬为地方官,短暂的庆历新政就此结束。 仁宗死后,英宗赵曙即位。他是真宗之弟商王赵元份之孙。嘉祐七年(1062年)被立为皇太子。英宗多病,最初朝政由曹太后掌管。治平元年(1064年)五月以后英宗始才亲政。英宗亲政仅半个月就爆发濮议,这场争论长达十八个月。起因是宰相韩琦提请讨论英宗生父名分的问题,朝中因此分成两派,一派认为应称英宗生父濮王为皇伯,另一派认为该称皇考。最终曹太后下旨称皇考,才平息这场争论。总体来说,英宗是一位有为的君主。他继续任用前朝能臣,也大胆挖掘新人。英宗非常重视书籍的编修,《资治通鉴》便是英宗发起的。 英宗死后,其长子神宗赵顼即位。神宗在位期间,宋初制订的制度已产生诸多流弊,民生出现倒退,北方辽与西夏又虎视眈眈。因此,神宗锐意改革。神宗启用著名改革派大臣王安石推行新法,任其为参知政事。王安石推行的新法包括均输、青苗、免役、市易、保甲、保马、方田均税等。但是,新法的实行遭到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的强烈反弹。加之天灾不断,神宗实行新法的决心有所动摇[参 22]。熙宁七年(1074年),北方大旱,官员郑侠向神宗呈上流民图一幅,图中景象惨不忍睹,神宗受到极大震撼。次日,神宗就下令暂罢青苗、方田、免役等十八项新法。尽管这些法令不久后被恢复,但神宗与王安石之间开始不信任。熙宁七年四月,王安石首次被罢相,出知江宁府。后来变法派中的官员吕惠卿肆意妄为,王安石因此复职回京,但依然受到保守派的坚决阻挠。熙宁九年(1076年)六月,王安石长子去世,王安石借机坚决求退,神宗于十月再罢相位,此后王安石便不问世事。 后人对熙宁新法的看法非常两极,但无庸质疑的是,新法的推行效果远不如预期。新法的实行虽然大大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和耕地面积,但是却严重增加平民负担。熙宁新法在军事上的改革停留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军队战斗力无明显改善。加上王安石立意求新,把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消化”的十余项改革措施于数年内全盘推行,使变法陷入欲速不达的困境[参 24]。且新法实施后期,条文与执行效果偏差越来越大,一些措施从利民变成扰民。新法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也是最后失去民心的原因,变法派如吕惠卿、曾布、李定和蔡京等都是品性饱受争议之人,以致被视作小人。对于历史上这次改革,黄仁宇曾评论道:“早我们之前九百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世界里其他地方提出。但现代金融是一种无所不至的全能性组织力量,它之统治所及概要全部包含,又要不容与它类似的其他因素分庭抗礼。”。 王安石被罢后,神宗继续改革事业,号为“元丰改制”。元丰改制虽与熙宁变法并称为“熙丰新法”,但力度无法同熙宁变法相提并论。改制后国力渐强,神宗将重点转移到外患上,决心一举消灭西夏,以绝外患。熙宁五年(1072年)五月,神宗开始西征,取得大捷,大大鼓舞神宗的信心。9年后的元丰四年(1081年)四月,西夏发生政变,神宗借此再征西夏,不想遭遇惨败,神宗因此一病不起。元丰八年(1085年)正月初,神宗立六子赵佣为太子。神宗颁布的新法虽然短暂地被其母高太后废,但不久又陆续恢复,其中不少沿用到南宋时期[参 26]。神宗崩后,太后高氏垂帘听政,对刚即位的哲宗赵煦[注 12]严加钳制。高太后信用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冷落哲宗,结果引发严重的新旧党争,是为元祐党争。哲宗亲政后,贬斥旧党,信用新党,变法事业因此得到持续。

薛慧明(2014-11-1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