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6月7日凌晨,张首先率干警巡逻执勤至丰沛公路张五楼环岛时,发现一机动车行驶中情况异常,当即带领干警上前检查,发现该车上装的全是炸药和导火索。驾驶员郭x x偷偷把他拉到一旁,掏出5000元现金说:“行个方便,大家今后做个朋友。”被严辞拒绝后,驾驶员以为他嫌少,又拿出2000元一块塞给他说:“这些钱归集体,给弟兄们搞点福利 。”张首先说:“你就是给我座金山,也不能让你走。”经进一步审查,犯罪嫌疑人郭x x、李x x、王x x三人从山东非法购买炸药欲到安徽宿县销售,他们以为趁着夜色,能躲过公安部门的检查,没想到到丰县就被查住。后来,郭x x沮丧地说:“遇见这样钱财打不动的干警,我甘认倒毒。”在处理一起违章肇事车辆的案件时,首先的三叔和几个堂兄找到他,再三说情:“开车的和咱张家是老邻世交,几辈子的好感情,你照顾一下把车和人都放了吧。”张首先当场婉言回绝了他们。三叔一愣,稍后破口大骂:“你小子官不大,架子还不小,亲戚朋友你得罪的还少吗?看你以后咋回老家?”张首先目送三叔愤愤离去的背影,心中充满了惆怅,他给几个同事说:“以后三叔总会理解我、原谅我的”。干交巡警工作,整天奔波在公路上,查嫌疑、纠违章是常有的事,可每件事处理起来,总不免夹杂着情与法的较量,各种干扰往往令执法的天平失去平衡,但张首先处理这类事总是那么自信,那么果断。好心的朋友常为他担心,劝他说:“法是死的,人是活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犯不着绝情绝义,最后自己吃亏。”他总是一笑置之。然而,张首先并非无情无意,他多次向同事、向亲友流露过这样的心声,严格执法是立身之本,与人为善是做人之道,服务群众是神圣之责。1995年深秋的一个夜晚,张首先值勤时,在东关外丰沛路见一载重大货车闭着大灯缓缓行驶,这一违章行车现象引起了他的注意,拦住大货车后,才了解到这一外地车辆由于车况不好,路上已修了好几次,已经没钱购买配件,只好开危险的车了。张首先看到司机为难的样子,二话没说就帮助司机修起大货车并购买了配件。直至凌晨,货车修好了,张首先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中队交班。1998年隆冬的一个夜晚,张首先从公安局汽修厂躯车行驶在回中队的路上,当车子走到东关闸桥头时,见一人躺在路中央,十分危险。他急忙刹住车,走上前去,见是一个20岁左右的青年昏睡在地上。他毫不犹豫地将青年人背上车带回队,放到自己床上,为他盖上了被子。青年人醒来后,哭着向张首先诉说:“我家在张五楼乡的李楼,爸爸离家出走了,妈妈又不能理家,我20岁了,越活越觉得没意思。”张首先听到这里,心情十分沉重,他耐心地开导着青年人,直到其打消了轻生的念头。深夜,张首先又开着车把青年人送回家中。2000年5月的一天夜晚,张首先带班在丰鱼路上值勤,行至师寨欢口交界处时,前方一机动三轮车翻倒在地,司机受重伤。张首先立即带领同事们冲向前去,抬车,救人,急速把受伤群众送往欢口医院等一切都安排好,张首先他们却悄悄地离去了。后来,受伤的群众经多方打听,这才知道他们的姓名。……这样的故事数不胜数。张首先在人民警察的岗位上默默奋斗了13个春秋,在这13年的岁月里,他用公正无私、热情善良、真诚奉献,赢得了无数人的信任和敬佩。张首先的工作是平凡的,也是辛苦的。可张首先没有因为工作的平凡而懈怠,更没有因为工作的辛苦而报怨。位卑未敢忘忧国,他经常以这样的人生信条告诫自己,警察和党员,从某种意义上说,代表的是奉献和牺牲,决不是索取和享受。2000年6月,丰县县委、县政府号召全体机关干部到群众中去,开展“万人助四夏,三同连民心”活动。张首先积极报名卷起铺盖来到师寨镇何屯村贫困户刘道明、李同海家,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张首先找到何屯村村支书家,详细了解贫因户的实际困难,随后一边帮助麦收,一边与家里联系,让妻子和女儿找出自己的衣物,并特意安排妻子再到招商场给贫困户的孩子买些新衣服送给他们。在麦收过程中,张首先的双手和脚磨出了血泡,但仍坚持将贫困户家里的9亩小麦收割完,脱好粒,扬好场,收入仓后,才放下心来。他看到李同海的儿子没鞋穿,上不起高中时,当场把自己脚上的鞋脱下来让孩子穿上,并掏出250元钱交给李同海说,再苦也得让孩子上学。助四夏结束后,张首先早早赶到城里农贸市场,花240元钱买了压水井水管、井头,并找了打井队给贫困户刘道明家打了眼井。看到汩汩清流甘泉涌来,张首先笑了,刘道明一家也笑了,但刘道明笑得热泪盈眶。在张首先同帮扶户道别回城的时候,刘道明、李同海扶着新打的压水井,看着打好的麦子,看着孩子身上的新衣服,泪如泉涌,激动地说:“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咱人民警察,孩子,过来,给咱恩人磕个头……”。这又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1992年秋,张首先在一个偶然的场合认识了返乡的台胞田荫升夫妇。当他得知田先生一双儿女相继丧生之后,对这对不幸的老夫妇充满了同情。从那以后,田老夫妇12次回乡,每次都是张首先去徐州或南京接送。他们在丰期间,张首先夫妻二人经常前去看望,并多次把他们接到自己家中悉心照料,对两位老人倾注了儿女般的热情和孝心。这两年,张首先为了让老人感受到家乡的巨大变化,特意挤出时间带他们参观了大沙河果园、华山水库、城内新建的几个广场,使田先生夫妇在感受家乡一天天好起来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一个素昧平生的大陆警察的热情与纯朴。有几次,田先生执意要给首先钱物以表达心意,都被张首先坚决而委婉地拒绝了。75岁高龄的田老先生深有感触地说:“和首先是情同父子的忘年交,他是个重情、重义、不求利的人。从他身上,我看到了一个政府的公务员、一个人民警察高尚的道德情操。”田先生还几次欲认张首先为义子,都被张首先和父亲拒绝了。张首先说:“共产党员不认干亲,海峡两岸血浓于水,我们都是骨肉同胞,不是亲人胜亲人。”张首先牺牲的噩耗传到台湾后,田老夫妇惊呆了,他们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这消息是真的。两位老人不顾酷暑与高温,匆匆从台湾赶回丰县,在张首先的遗像前,失声痛哭。他们颤巍巍地弯下身躯,为张首先鞠了一躬,有谁说得清,这一躬里,有多少痛苦与泪水,有多少思念与追忆,又有多少感激和敬佩!张首先乐于助人,对别人慷慨大方是出了名的,可谁能想到,他家的生活却十分困难。妻子已下岗多年,女儿读小学六年级,四口之家仅靠他一个人的工资生活,还要赡养双方老人,经济十分拮据。走进他家,三间平房还是结婚时向亲戚借的,屋内没有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电,仅有一台12寸黑白电视机。沙发、衣箱,低柜等家具也都是姐姐和妹妹用过的旧家具。15年来,首先没有给妻子、孩子买过一件像样的衣服,正用着的一条床单,也是补丁摞补丁。艰辛的日子妻子没有怨言,可张首先心中时常涌起阵阵酸楚。他知道,妻子是过惯穷日子的人,熬得住,就是太委屈了孩子。女儿张琳自走进校门,每学期都被评为三好学生,张首先非常疼爱她,但给予女儿的多是一些精神上的鼓励。“女儿,不要给人家比吃,也不要给人家比穿,当上三好学生就是最光彩的。”女儿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在一次作文中写到:“我很爱爸爸,爸爸工作忙,很辛苦,常常拖着疲惫的身躯很晚才回家。我爸爸是警察,会开车,我多么想让爸爸带我去一趟徐州,也和一些同学一样,写一篇看徐州的日记。”但女儿心愿还没有实现,张首先同志就走了,永远而壮烈地走了。张首先同志壮烈牺牲后,江苏省委、公安部政治部、省公安厅、市委、市政府发来唁电。原市委书记王希龙、省公安部门的领导同志专程来丰悼念英雄抚慰亲人,县四套班子领导也纷纷到张首先家中慰问。8月10日,张首先同志追悼大会在丰县殡仪馆隆重举行。会场庄严肃穆,“视死如归英雄气壮山河,临危不惧卫士血染战袍”的巨幅挽联悬挂在遗像两侧,表达了人们对英雄的无限敬意。哀乐低回,秋雨潇潇,大地恸吟,草木含悲。站在烈士遗像前,张首先的战友们泣不成声,泪如雨下,一遍又一遍呼唤着英雄的名字。“首先,我们舍不得你哪!”张首先曾帮助过的一对台胞夫妇抚摸着他的遗像哭干了眼泪,哭哑了喉咙。“儿呀,你走好,爹……娘……送你来了……”七十多岁的白发双亲哭送黑发人,痛不欲生。相濡以沫十几年的妻子已是欲哭无泪,悲痛欲绝。烈士生前最疼爱的女儿,捧着爸爸的遗像,不停地念叨着:“爸爸,我也会像您那样去做人的……”张首先的一些亲朋好友,跪拜在烈士遗像前,他们忘不了的是割舍不断的亲情和首先曾经给予的无私的帮助。生离死别,肝肠寸断!人们悲伤、恸哭,诉说着失去烈士的巨大悲痛,倾吐着无限的哀思和崇敬之情。英雄爱群众,群众爱英雄,英雄牵动着全县人民的心。听说张首先同志的灵车从城里经过,潇潇秋雨中,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数十里长街两侧站满了默默为英雄送行的群众。哀乐低沉,人们含着眼泪,怀着沉痛和崇敬的心情目送着灵车,缓缓从眼前经过。省市公安部门领导、县四套班子领导、县直机关和各镇负责人以及县公安局干警蔟拥着花圈,从刘邦广场列队东行缓步送英灵。道路两侧的交通护栏上挂满一幅幅寄满深情的挽帐“烈士英魂气壮山河”、“好战友首先你一路走好”、“张首先同志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一句句挽辞表达了人们对英雄的沉痛悼念和由衷的钦佩与敬仰。张首先同志走了,他在人世间唤起了一股浩然正气,他在人民心中铸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我的能力秀主页 http://abc.wm23.com/stevenycm
梧桐子家乡丰县 http://www.wutongzi.com/kan/jiangsu/xvzhou_fengxian.html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