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县烹饪饮食文化历史(二)

家乡区县: 西安市蓝田县

(三)饮食文化内涵丰富。
《礼记·礼运》记载:“礼之初,始者饮食”。蓝田自古乃京畿之地,礼仪之邦,文化底蕴丰富,饮食文化做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长足发展,并形成一套丰富的饮食文化体系。
(1)节日吃饭有传统。
正月初一吃“早饺子”,吃得越早越好,有的人家天不亮就吃完,图个喜庆吉祥。正月初五是小年,家家吃奠灶。正月十五元宵节,吃元宵和粽子。二月二,吃炒豆、爆米花。冬至吃饺子,讲究不冻坏耳朵。腊月初五为“五豆节”,家家户户用绿豆、大豆、红豆、麻豆、蚕豆五种豆子煮粥,以示不忘勤俭持家之传统。腊月初八吃腊八,腊八节吃的是腊八面。腊月二十三祭灶要烙坨坨馍(烧饼),第一锅出来祭灶爷和祖先,以求来年吉祥保平安。腊月三十中午吃饭叫“憋仓”,做调和米饭,家家有剩余,以求连年有余,美丽的心愿都融入烹饪饮食之中。
(2)红白喜事的主食及礼馍有讲究。
蓝田农村过红白喜事,在吃饭及送礼馍上讲究极大。若是喜事,则在米饭(主食)中加入大枣、红豆之类,将米饭染成红色,以示喜庆;若是丧事,则放入花生等,以示区别。送礼馍,亦称花糕,丧事送四个或六个,返回二个或三个,称“回盘”;结婚送礼馍8个,以示大祝福。礼馍做成花、草、虫、鱼等形状,精工细雕,堪称艺术佳品。还有一种特殊礼馍即“曲莲”,由舅家每年送给外甥,大如圆盘,或蒸或烙,于夏收后即送。
(3)饮食礼仪讲究。
蓝田县在摒弃了封建旧“礼”后,又保留和发扬了其中合理部分,并充分体现了尊老敬贤的礼仪特点。当地把吃宴席称为“坐席”,长者和贤者坐上席,入席后,做上席者先动手,其余人才动筷,否则被认为没有教养。吃毕饭后,上席人起席离开,方同时离席,以示团结友善。
(4)节酒讲究。
此为关中地区独一无二的礼节,宴请宾客时主人只敬客人喝酒而自己不喝,节酒敬客以示诚意。
三、历史贡献,考证记载
蓝田县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的发祥地。据蓝田境内出土文物表明,110—115万年前,闻名遐迩的蓝田猿人生活过的蓝田县公王岭,存在着大量的灰坑,这些都为人类早期的用火、石烹提供了明显的佐证。新石器时期,据蓝田黄沟、安村等遗址出土的火陶、黑陶等文物表明,蓝田先民在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时期已进入陶烹时代,使蓝田成为中国进入陶烹最早的地区之一。在辋川和洩湖等遗址出土的西周至秦汉时代的青铜器,说明了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早期,蓝田已有着悠久的铜烹历史。
据《蓝田县志》记载:“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在蓝田已建有鼎湖宫御馐苑”。汉唐时期,蓝田属京畿之地,西汉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汉武帝刘彻养病于上林苑鼎湖宫(焦岱以北)御膳房,后此处更名为鼎湖延寿宫。唐代,中国烹饪技艺达到了历史的峰巅。诗人杜甫诗中曾言“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桔”,形象地描绘了唐代宫廷菜肴的情况。据《唐代长安词典》记载,花拼辋川小样是唐长安的一种名菜,由尼姑梵正据王维《辋川图》创制而成。
陕菜虽不在四大、八大菜系之中,但它在中国饮食文化史、中国烹饪史、中国菜系史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甚至有人认为陕菜是中国菜之母、之根。因此,许多饮食文化专家认为,陕菜的悠久历史以及丰富内涵,是其他任何菜系都代替不了的。而蓝田,作为陕菜系的一道主力军,对陕菜的发展和创新做出了极其重大的贡献,这是举世瞩目地。

 

特别宠爱(2014-11-1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