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恩塔,俗称“白塔”,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泸州城区。建于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明弘治年间、清光绪四年、1985年三次维修。塔坐西向东,砖石结构,双檐七级楼阁式,通高33.2米。塔身呈八边形,层层上收,107级踏道经塔心盘旋至顶,塔内90龛256尊深浮雕石刻造像,人物线条流畅,栩栩如生。塔基为八边形,边长4.1米。底层4.5米,檐下砖砌仿木斗拱,第二、三层檐下有负重鸟兽类雕塑,保存完整。塔为泸南安抚使冯楫为报母恩而建。
泸州白塔又名报恩塔,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公布)位于泸州中心城区报恩塔文化广场,与泸州老窖池相距500米。报恩塔始建于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习称白塔。明弘治年间、清光绪四年、1985年三次维修。塔坐西向东,砖石结构,双檐七级楼阁式,通高33.2米。通体白色,塔顶有覆盆,塔刹为铜铸宝顶,塔身呈八边形,层层上收,八角七级重檐,第二层檐下塑有重兽类,第七层檐上有镀铜力士。塔坐西向东,砖石结构,双檐七级楼阁式,通高33.20米。塔顶有覆盆,塔刹为铜铸宝顶,塔身呈八边形,层层上收,边长4.10米,底层高4.50米,107级踏道经塔心盘旋至顶,塔内90龛256尊深浮雕石刻造像,人物线条流畅,栩栩如生。檐下呈砖砌仿木斗拱形。底层面积81.20平方米。第二层与第三层檐下有负重鸟兽雕塑,保存完整。建于城中心的古塔,具有闹中取静的特点。塔周围现辟为广场,面积2.8万平方米,投资4100万元。塔内有“之”字形梯阶通塔顶,可登临远眺长江、沱江。“白塔朝霞”为泸州为景之一。建于城中心的古塔,具有闹中取静的特点。塔周围现辟为广场,面积2.8万平方米,投资4100万元。该塔矗立城中,在过去数十里便可遥见,塔顶以水晶念珠一串、金碗四枚填以七珍八宝其内,顶之四叶以铁索击真顶,每值旭日东升即放霞彩,光芒万丈,盖珠光矣,古代《泸州八景》中谓之“白塔朝霞”。
民国《泸县志》载:“泸州安抚使冯楫,幼年丧父离母,及长,官居于泸。诞日,在乞食群丐中寻得老母,遂建塔以报母恩,故名报恩塔。明朝弘治十四年(1501)以来,报恩塔已经历8次保养维修。
现四周已撤迁不宜建筑,亮出塔身,在塔基周围划出8.1亩永久建设控制地带,于1999年建成21000平方米的报恩塔文化广场,成为泸州新的城市景观。如今晚上很多人在白塔广场看喷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