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向大家介绍我的家乡雷州的历史。
雷州堪称“天南重地”,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雷州城南依雷州最大的河流——南渡河。水路交通可由此东太雷州湾,直至太平洋,南出琼州,东至闽浙。西汉时期,城南七里处已经开设港口雷州港,打通了海上交通的航路。汉武帝曾派宫廷黄门译长率领应募船员,携带黄金和丝织品,由此港口起航,前往东南亚各国进行外交来往和贸易活动,并将交换得来的珠宝带回朝廷。那时雷州市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唐宋时期雷州港出口的主要物资有米、谷、牛、酒、黄鱼等。唐宋元时期的海康陶器,便是通过雷州港输往海外的。
唐宋时期,雷州的手工业经济已经相当发达。陶瓷、纺织、铁工、木雕等项目成为重要的行业。尤其是雷州陶瓷生产,曾发展成为古雷州半岛最具特色、影响最大的手工业部门。它兴起于唐宋时期,是古代广东陶瓷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明代,由于实行海禁,导致雷州航运业的衰落,陶瓷外销被迫停止。由此,雷州的陶瓷业也陷入了一蹑不振的境地。唐代雷州出产的葛布,工艺精致,质地优良,被朝廷列为贡品;直到明隆庆元年(1567年),才免去进贡。雷州土人还以当地木棉纺织成布,名日“吉贝”,自制自用,传为时尚。宋代雷州的铁器生产,也起步发展。据周去非《岭外代答》载,当时雷州铁匠工艺精巧,所制茶碾、汤臣之类,“皆若铸就”,可与福建茶乡的茶具相媲美。木雕工艺是雷州历史文化的奇葩,木雕轿子、神像、床持、屏风等品种,在唐代已开始盛行。雷州是中国“南珠”的重要产地,历史悠久,颇负盛名。著名的产珠区主要在雷州与合浦之间的海域珠母海,南汉时期已发展为南汉两个专事采珠的基地之一。历代均在此设官收税。明代,朝廷曾先后多次派官员和太监到雷州大量采办珍珠。在今北和镇盐庭村西南1公里处,发现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的珍珠贝壳遗址,堆积厚达2米多。这正是当年珍珠养殖业繁荣的历史佐证。在遗址中采集到三国时期的陶器,说明雷州养殖珍珠的历史可上溯到三国或更早的时期。
宋代,雷州半岛的引水灌溉工程,是广东古代有名的水利工程,北宋时期,雷州城西有西湖,城北有特伯塘,湖、塘均筑有引水渠道,可以引水灌溉农田。南宋时期,引水灌溉工程又大规模开发、修建,使之纵横交错,灌田方便。绍兴年间,在原来的基础上开凿扩大特侣塘的面积,增大容水量,并且从东、南、西三个方向,开挖出3条引水渠道,起名为东渠、南渠、西渠。东渠即从特侣塘向南流动,汇入湖水,灌溉城东片;南渠既从西湖引水东去,灌溉城南片;西渠是从西湖导水西出,灌溉城西片。随着历史的向前发展,雷州的水灌溉工程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各种设施,也越来越好。据史料记载,乾道的数年中,又有两度大规模地整修了引水渠道,增建了有关设施:一是在已堵塞的东渠东面,另外开通一条渠道,以引塘水南流,并修筑8条支渠,支渠的两头还各建有水闸1座,二是在已堵塞的南渠北面,又增加一条渠道,继续引导湖水和东渠合流。三是在特侣塘加建8座水闸、24条渠道,以扩大灌溉面积。四是修筑拱海大堤。经过这一番整治和新建工程之后,一马平川的雷州城郊东西洋,“沧海变桑田”,成为“万顷连云”的良田佳景,有力地促进了整个雷州半岛农业生产的发展。历史流传“洋田丰,雷州足”,“洋田歉,合浦饥”。的确,这里素称“雷州粮仓”,当之无愧!
雷州文化源远流长。不过,在隋朝之前,由于地处天涯海角,瘴雨蛮烟,所以,这里的文化教育还比
较落后。从唐代开始,雷州出现了“阎有塾堂、巷有校室”的喜人局面。唐宋名宦:李晋、寇准、李纲、胡桂、秦观、苏轼、苏辙、赵鼎、李光、任伯雨、王岩良等先后受贬南来,他们在雷州不遗余力倡教办学,传播辉煌的中原文化和吴越文化,为雷州的文化发展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中,北宋名相寇准的功绩尤为显著。成淳七年(1271年),雷人在旅忠词旁边兴建了一所“莱泉书院”,既以纪念寇公,又以培育雷州立子。从史料统计得知,到了明代,雷州城区已拥有9所社学和雷阳、平湖、崇文、怀坡、文会等5所书院。清光绪年间,雷阳书院已经发展为广东六大书院之一。这些社学、书院为社会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为发展雷州的文化教育事业,发挥了历史性的巨大作用。
我的网络营销能力秀个人主页:http://wm23.cn/yehongfei
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786924354
我的新浪微博:http://weibo.com/u/2786924354
我的梧桐子网站:http://www.wutongzi.com/uc/74824878.html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