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西安碑林始建于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经金、元、明、清、民国历代的维修及增建,规模不断扩大,藏石日益增多,现收藏自汉代至今的碑石、墓志4000余件,数量为全国之最,藏品时代系列完整,时间跨度达2000多年。
西安碑林坐落于著名古城西安市三学街(因清代的长安学、府学、咸宁学均设在这里而得此名)。它于北宋哲宗元祐二年(公元1078年)为保存《石台孝经》、《开成石经》、《十三经》而建立。九百多年来,经历代征集,扩大收藏,精心保护,入藏碑石近三千方。现有六个碑廊、七座碑室、八个碑亭,陈列展出了共一千零八十七方碑石。在名碑荟萃的展室里,展示了圣儒、哲人的浩瀚石经;秦汉文人的古朴遗风;魏晋北朝墓志的英华;大唐名家的绝代书法以及宋元名士的潇洒笔墨。书圣王羲之、画圣吴道子书画同辉的笔墨迹以及诗画双绝的王维的竹影清风更为碑林增辉溢彩。西安碑林以其独有的特色成为汉民族历史文物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62年被公布为中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虞世南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余姚)人。隋炀帝时官起居舍人,唐时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他不但书法冠绝一时,而且为人正直,性情刚烈,唐太宗称赞他有“五绝”:“一曰博学,二曰德行,三曰书翰,四曰词藻,五曰忠直。有一于此,足谓名臣,而世南兼之。”虞世南的书法圆融遒逸,风神萧散,自开面貌,秀丽中含筋骨。他偏工行草,而晚年正楷可与王羲之相先后。相传他勤于学书,卧时常在被中划腹练习,作字不择纸笔,都能如字。传书之作有《孔子庙堂碑》、《汝南公主墓志》、《晗仁寺碑》、《论道帖》等。西安碑林现收藏有《孔子庙堂碑》及《淳化阁帖选》等。
欧阳询
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隋时官太常博士,唐时封为太子率更令,也称“欧阳率更”。因其子欧阳通亦通善书法,故其又称“大欧”。欧阳询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初学,号为“欧体”。其《九成宫醴泉铭》可谓欧体楷书的登峰造极之作;《皇甫诞碑》、《温彦博碑》、《化度寺舍利塔铭》等离开称名于世。史书记询初学王书,而险峻过之,其八体兼妙。西安碑林现藏有《皇甫诞碑》等作品。
褚遂良
褚遂良:(596--658或659),字登善,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唐太宗时封河南郡公,世称“褚河南”。史载此人博涉文史,尤工书法。唐太宗曾经说:“虞世南死后,无人再与我论书法。”魏征便推荐褚遂良,说“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太宗时历任起居郎、谏议大夫,累官至中书令。后因反对唐高宗立武则天为后,屡被贬职而死。其书处学欧阳询等,继学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融会汉隶。其特点是:正书丰艳,自成一家,行草婉畅多姿,变化多端。当时与欧、虞齐名,学者甚多。颜真卿亦受其影响。《唐人书评》称褚书“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传世碑刻有《同州三藏圣教序碑》、《伊阕佛龛记》、《孟法师碑》等。
薛稷
薛稷:(649--713),字嗣通,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西)人。举进士,睿宗时官至中书侍郎、参加政事,为睿宗所宠信。后窦怀贞等谋害玄宗,他因预知此谋,赐死在狱中。其书法初工隶书,后于外祖魏征家见虞世南、褚遂良书迹,遂精心临摹,深得褚遂良笔法,时称“买褚得薛,不失其节。”学书法外,他还是著名画家,他善画人物、佛像、鸟兽、树石,画鹤尤为生动,时称一绝。后人评说薛书“如风惊苑花,雪惹山柏”。在初唐,薛稷与虞、欧、褚等并称一世,得名于“唐初四大书法家”。其碑刻有《升仙太子碑》、《信行禅师碑》等。
中唐时期,书法艺术向多样化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功力深厚的书法大师,也体现出了唐代书法的最高水平。其中以颜真卿、柳公权二人最具代表性。
颜真卿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官至太子太师,进爵鲁郡开国公,也称“颜鲁公”。他出身于书法世家,从小就受到书法艺术的熏陶。其曾祖、祖父、父亲都工篆隶,母亲殷氏亦长于书法。颜真卿长期处于政治斗争的旋涡之中,是“安史之乱”前期对抗叛军的中坚人物之一。史载因遭宰相杨国忠排斥,他出任平原(今山东平原)太守。他洞察出安禄山要反,乃增修城池,集训壮丁,屯粮积谷,为麻痹安禄山,整日大张旗鼓与宾客饮酒取乐。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反叛,河朔尽陷,独平原坚守未被攻破。这时颜又联络四方起兵反抗,响应者十七郡,他被推为盟主,合兵30万,迫使安禄山不敢急攻潼关。在同权臣杨国忠、元载、卢杞及叛军安禄山、李希烈的抗争中,刚直不阿,终于死在李希烈之手,成为忠臣义士的楷模和榜样。他的书法初学晋王羲之和唐褚遂良、张旭等人,后突破了六朝直至盛唐时期的“二王”为宗多少带有贵族化倾向的秀娟纤劲的书风。从而以圆转厚重的笔法代替了方折劲巧的用笔方法,形成浑厚遒劲,丰润奇伟,大气磅礴的艺术风格,创出“颜体”。颜体的间架平整端庄,四面开张,显得豁达大度,气势不凡。颜书遗存较多,最为著名的有《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颜勤礼碑》、《颜家庙碑》、《李元靖碑》、《颜氏三稿》、《争座位帖》等。颜真卿在书法上的巨大成就和杰出贡献,对中唐之后历朝各代影响极大。比其稍晚的柳公权、释怀素等人,都是初学颜书而成大名的。
柳公权
柳公权:(778--865),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元和进士。他一生经历了唐朝十代帝王,历任翰林学士、中书舍人、集贤院士等职,很得皇室的恩宠。在当时盛行树碑立石的风气之下,王公仕臣们以得到柳公权为先祖书写的碑志为极大的荣耀。许多外国使节来到长安,常常专门带了钱来购买他的墨迹,可见其书名已远扬海外。柳公权书法初学王羲之,遍阅近代笔法,而得力欧阳询、颜真卿。颜体书法以丰润稳健取胜,而柳公权在颜书开阔丰润的基础上加强了遒劲奇绝的一面,用笔挺拔,风骨峥嵘,神气清健,尽脱陈俗,从而自成一家,世称“颜筋柳骨”。传世著名的碑版有《玄秘塔碑》、《神篆军碑》、《李晟碑》等多种,甘肃敦煌石室中发现的初拓本《金刚金》,堪为稀世珍品。2013年又新出土的《回元观钟楼铭》一石(见图),尽见柳书神采。
唐代草书
唐代的草书在继承汉魏章草、晋代“二王”和汉代张芝等人的基础上,出现了如张旭、怀素等一代书法大家,把书法线条的流动美和笔意变化的技艺推向草书发展的顶峰,至今罕有其匹。西安碑林收藏了他们诸多代表作品。
张旭
张旭以酒为嗜好,作书每每大醉,高呼狂叫,甚或以发濡墨,人称“张颠”。他以王书为基底,又得法于张芝,发展了传统的草书,与怀素一起,开创了草书的全新境界。当时人们对初诸家每有微词,而独对张旭无异议。唐文宗把李白的诗歌、裴[上日下文]的剑术和张旭的草书称为“三绝”。张旭自称其学书“始见公主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法。观公孙大娘舞剑,始得其神。”可见他草书的灵感源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不是单纯的在书桌上玩弄笔墨技巧。杜甫在诗中写到:“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笔如云烟。”
怀素
另一位草书圣手怀素是释家中人,他与张旭一样嗜酒如命,竟一日九醉不醒。他自称“饮酒以养性,草书以畅志。”其酒中作书,每出佳品。他和张旭有“颠张狂素”之说。怀素家贫,曾种芭蕉万株,以叶习字,极为刻苦。他用木板写字,竟然将板写穿!习字用过的毛笔,堆积成冢,称“退笔冢”。时人评论:“若惊蛇走虺,骤雨狂风。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