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清曲是我国古老民间演唱艺术,起源年代已难考证,清代中期以后十分盛行,历久不衰。它以曲调柔软轻盈,吐字清晰,加之古城扬州悠久的历史文化影响,古代诗人和制曲家的加工雕琢,使扬州清曲发展到一百多种曲牌,流行长江南北。艺人借助二胡、四胡(四弦古琴)、皮鼓、檀板的伴奏,典雅口语的词句,柔美婉转的曲调,或悲或喜,都能把听众引入优美的艺术境界。皓月之夜,在瘦西湖“月观”听一段扬州清曲,将会有人间天堂之感。
扬州清曲对扬剧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对我国民间音乐的发展也有过重要作用。2006年获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扬州评话,又叫扬州评词,是以江苏省扬州方言说表古老的汉族曲艺说书形式,流行于苏中、苏北和南京、镇江、上海等地。 扬州评话始于明朝末年,发展于清朝初年,到清代中叶的时候就达到了极盛阶段。扬州评话以描写细致入微、结构严谨、首尾呼应、头绪纷繁但井然不乱而见长,讲求剧情细节丰富,人物形象、个性鲜明,语言上生动有趣。
扬州评话的场所不断萎缩,在扬州大市范围内,现在只有8家,收费的场所,只有2家。
当然,对扬州评话进行保护的脚步一直也没有停过,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扬州评话是以江苏省扬州方言徒口讲说表演的汉族曲艺说书形式,流行于苏北地区和镇江、南京、上海等地。兴起于清初,不久就形成了"书词到处说《隋唐》,好汉英雄各一方"的繁荣局面,独步一时的书目有《三国》、《水浒》等10部,身怀绝技的著名说书家也有20人之多。到了乾隆年间,有的艺人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加工充实传统节目,有的则创编新书。如屡试不第后成为扬州评话艺人的叶霜林把自己的遭遇和激愤心情寄寓到《岳传》中,说演《宗留守交印》"声泪俱下",感人至深;浦琳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编说《清风闸》,塑造了以皮五辣子为代表的一批社会底层人物形象,影响深广;艺人邹必显独创新书《飞跎传》,讽刺嘲笑的矛头直指统治阶级中的显赫人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受压迫者的心声,丰富了扬州评话的表现内容。
扬州评话的传统节目分为三类,其中包括讲史演义类的《东汉》、《西汉》、《三国》、《隋唐》、《水浒》、《岳传》等,公案侠义类的《绿牡丹》、《八窍珠》、《九莲灯》、《清风闸》等和属于神话灵怪类的《封神榜》、《西游记》、《济公传》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整理出版了王少堂的长篇《水浒》,即宋江、武松、石秀、卢俊义四个"十回书",出版了《扬州评话选》和《扬州说书选》,与此同时,还出现了根据小说编演的《烈火金钢》、《林海雪原》、《红岩》和夏耘等创作的《挺进苏北》、李真创作的《广陵禁烟记》等一些长篇和中短篇书目。这一阶段的著名演员有王筱堂、王丽堂、俞又春、李信堂和惠兆龙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