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是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与浙江省人民政府省部共建的财经类专业为主,以“经贸”为特色,文、理、工、经、管多学科调协发展的公办省级示范性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前身可追溯到创办于1979年的全国重点中专浙江供销学校及创办于1984年的浙江省供销社职工学院。该校新校区坐落在风景秀丽、人文荟萃的杭州下沙高教园区东区,学院环境优美,教学设备先进完备。占地575亩,总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16亿元;各类图书69余万册;在校生近万人,其中普通全日制在校生近9000人。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前身是创办于1979年的全浙江供销学校和创办于1984年的浙江省供销社职工学院。浙江供销学校原为老浙江商业学校的一部分.
1979年,老浙江商业学校筹建杭州商学院(浙江工商大学前身),省政府决定将原属于浙江商业学校的农副产品检验与加工专业划出单独成立浙江供销学校。浙江供销学校成立后,在省政府和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重视与支持下;1981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中专。1992年被确认为首批省部级重点中专.
浙江省供销社职工学院是根据供销合作事业的发展需要,在供销合作总社和省政府的重视下创办、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建立的一所成人高校。在建校后的十余年时间内,学校曾一度更名为浙江省供销合作管理干部学院.
1994年被省教委列入浙江省省首批高职教育试点单位,1997年被省教委评为省级优秀成人高校。
1999年底,省政府批准在原浙江供销学校、浙江省供销社职工学院的基础上筹建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2002年初,省政府批准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正式建院。
2004年初,搬迁至杭州下沙高教园区东区。
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2个:会计、国际贸易实务。
省级财政支持的示范建设专业3个: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生物技术及应用。
省级重点专业2个:连锁经营管理、电子商务。
省级特色专业9个:国际贸易实务、应用英语(商务外贸方向)、连锁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软件技术、会展策划与管理、会计、生物技术及应用。
2014年学校官网显示,学院有教职工575人,其中专任教师300余人,副高以上职称教师138人(教授32人),硕士以上学历240余人,留学回国教师及外教40余人,高级职称教师占师资总量的46%;其中全国优秀教师1名,钱江人才计划资助学者2名,省级专业带头人4名,省级教学名师3名,教坛新秀5名,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占25%以上。
学院注重开放办学,与市场接轨、与国际接轨,积极引进国外优质的教学资源,现已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瓦尔普莱索大学和德国成人职业教育协会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已成立的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德语培训中心为浙江省与德国石荷州重点合作项目,学院已选派多名教师赴国外进修深造。
学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引进国外优质教学资源,近年来对外师资交流主要围绕外籍教师聘用与外籍专家短期讲学、学院教师赴国外攻读学位和学院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师赴合作院校进修这三个方面进行。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为平台,总计100余名教师赴美国、德国短期进修。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达科他州立大学、北达科他州立大学、瓦尔普莱索大学、峡谷城州立大学、明尼苏达圣克劳德州立大学、德国工商总会、德国石荷州经济学院、日本东京农工大学达成合作办学意向。通过合作办学和互访,我院教师深入学习了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手段,积极与外方开展专业课题研究,为提高自身科研水平,开展中美合作办学项目课程的全英语背景教学、双语教学,提高实验实训的组织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院在办学实践中,围绕“浙商新人”的培养目标,遵循“依托行业办学校、依据市场设专业、依靠基地练技能”的办学思路,传承“浙商”精神和“厚德崇商”的校训,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将重点建设与全面推进相结合,以商学结合作为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与教学内容、方法改革,与企业共建教育集团、共享教育资源、共同实施教学等方式,逐步形成以“德能并举、商学合一”为基本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现有校外实训基地数204个,校内实训基地11家;企业冠名订单班3个,兴合贸易学院、联华学院、阿拉丁信息技术学院等产业学院3个。学院已成立“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浙江商贸职业教育集团”、“浙江东方会展产业研究所”、“浙江合作经济研究所”,是“下沙大学园区高职实训基地(经贸类)——商业信息化技术实训中心”、国家技能型计算机软件技术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和浙江省连锁经营实践教学基地等产学研基地。
校训:紧密依托行业、面向市场,努力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紧紧围绕 “服务三农”的目标,秉承“厚德崇商”的校训,大力弘扬“浙商”文化,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办学。学院秉承“厚德崇商”校训,大力弘扬以"浙商文化"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坚持“德能并举、商学合一”的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上的狠抓“三强化”( “强化人文素质”、 “强化职业技能” 、“强化创新创业能力”),努力培养“一专多能”的“浙商新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