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乌牛早茶

家乡区县: 浙江省永嘉县

一、生产概况

永嘉乌牛早是近年的创新名茶,主产于浙江省永嘉县乌牛镇、罗东乡等区域。乌牛早名茶2月下旬采制上市,是浙江最早上市的名茶,也是全国特早名茶之一。乌牛早外形扁削显毫,色泽绿翠光润,内质香气浓郁持久,滋味甘醇鲜爽,汤色嫩绿清澈明亮,叶底翠绿肥壮,匀齐成朵。

乌牛早既是茶名,又是树名,原称“岭下茶

”。约200多年前,罗东乡龙头村村民金某路过乌牛镇岭下村,见山坡上一丛茶树生长茂盛,发芽抽梢特别早,这位村民就将此从茶树夹土带回种植,由于该茶树春分前后就可采摘(一芽二三叶),比其他品种提早15天左右,故取名“乌牛早”,当地农民习惯称之为“岭下茶”。经若干年发展,罗东,乌牛一带普遍种植,成为当地的当家品种。30年代,乌牛早良种制作炒青,精制成珍眉、秀眉、贡熙等,注册商标为“天都珍眉”,主要销往上海,价格比其他同类花色高10个银元,品质优于徽州绿茶(安徽屯溪绿茶)。50年代以来,先后加工成红毛茶、烘青、炒青。80年代中期,乌牛早良种被开发利用,“金子重析放出光彩”。

乌牛、罗东乡地处瓯江北岸、楠溪江流域,邻近浩瀚的东海,茶园分布于沿江低丘缓坡,这里属典型海洋性季风气候。热量充足,空气湿度高,春天回暖早。楠溪江为国家级风景区,溪水、滩林、竹筏、奇峰、幽洞、村落座座,炊烟袅袅,一派恬静的田园风光。山峦林木葱茏,植被完好,土壤肥沃,空气清新,雾霭缭绕,大自然孕育了肥壮柔嫩的茶芽。优越的生态环境,珍贵的特早芽良种,精湛的工艺技术,三者结合诞生了金奖特早名茶“永嘉乌牛早”。

1984年温州藉茶学专家高麟溢、王镇恒先生提出挖掘温州早芽良种资源,开发生产名优早茶的建议。1985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及省市农业部门的指导下,永嘉县农业局利用乌牛早幼嫩芽叶,试制“乌牛早龙井”,3月10日在杭州试销,倍受消费者的欢迎。1988年,乌牛早龙井在杭州通过省级新产品鉴定,定名为“永嘉乌牛早”。茶学泰斗庄晚芳先生赋诗:“古载永嘉产奇茗,金毫翠绿胜群英,山间溪涧烟雾漫,改革创新龙味春。”1990年,乌牛早良种被省农业厅确定为省推广良种之一。1991年,省良种会议提出逐步实现无性系良种化,永嘉县抓住这一机遇,培训短穗扦插育苗技术,发动群众繁育良种,累计繁育推广乌牛早茶苗4000万株,加快了永嘉茶叶生产的良种化进程。

1987年,永嘉乌牛早第一次参加名茶评比,在省首届斗茶会上获优秀名茶奖,以后陆续获省市一类(等)名茶、优质名茶优良名茶称号。1995年双喜临门,获第二届中国农业博鉴会金质奖和1995香港优质食品博鉴会金质奖。

二、采摘加工

永嘉乌牛早的特点是早、佳兼备,芽叶肥壮、微显毫,对原料要求非常严格,生产时间在2月底至4月中旬50余天之内,雨水开采,谷雨结束,特级鲜叶标准是一芽一味、一芽二叶初展,采茶女上山觅茶,见芽即采,长短大小均匀一致,不带鱼叶、茶蒂及其他夹杂物。采得黄金芽2.2万余个,才能制作500克特级成品,可谓“谁知杯中茶,颗颗皆辛苦”!

永嘉乌牛早的加工技术与西湖龙井工艺相似。

鲜叶摊放:是乌牛早名茶加工技术特色,鲜叶摊放在通风、阴凉洁净的竹罩上,厚度为每平方米1000克,时间以鲜叶减重20%为宜,摊放至手感鲜叶柔软,叶色转暗,略有花香时,在12小时内付制,做到不积压,不发热,不变红,不破碎。要掌握分级摊青、分批付制的原则。

青锅、焊锅:操作中有抖、搭、带、拓、磨等16种手法,随鲜叶落归根老嫩和锅中茶坯成离程度,手法不时变换。目的是使成品外形扁平光滑、挺秀,长短大小均匀、整齐,芽锋显露,微显白毫,色泽嫩绿光润,无黄片、嫩茎等杂质。

簸片割末等工艺参见“西湖龙井”制作技术。

三、发展趋势

乌牛早茶园,原为零星丛栽,1984年共有72万丛,分布于罗东、乌牛等乡,年产温炒青30吨,产值12万元。自从开发特早名茶永嘉乌牛早以来,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1995年,永嘉县淘汰了温炒青传统产品,实现名茶产业化。乌牛早名茶产量达5吨,产值1200万元。乌牛早良种茶园发展到700公顷,占全县茶园总面积的68%。乌牛早茶园从3个乡扩大到10个乡镇。永嘉县乌牛早名茶开发有基地20公顷,经营名茶6吨,产值240万元,“山上有基地,山下有工厂,山外有市场”,规模经营大户成为农村致富奔小康的龙头企业,场长被评为温州市农业企业家。

永嘉乌牛早每年2月底就能源源不断地批量上市,销往江苏、上海、山东、浙江各地。采用小批量、多批次的运输,从鲜叶采摘到上柜应市,只需48小时,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乌牛早名茶“早”的优势。3月上中旬,江苏、山东省等地,人们在早春,就能捧杯品尝乌牛早新茶,成为近几年的新时尚。

程远(2014-11-2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