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玉刚向邓小平介绍了自己搞航运的经历,从1955年第一艘船,8700吨,到1981年拥有210条船,总吨位2100万吨,包括在国内订造的6条。邓小平静静地听着,有时也提一点问题,而“如何发展中国的造船业的问题”就成了他们的热门话题。邓小平是殷殷嘱望,包玉刚则是满怀信心,邓小平非常高兴:“那好啊,你帮我们把这事搞起来嘛!”会见不知不觉地进行了38分钟,该握手告别了,邓小平意犹未尽地说:“过去我们没有见过,这次见到了。”“是的,谢谢,感谢邓副主席的接见!”
对包玉刚来说,从这第一次会面他就深深感受到了邓小平的政治魄力和人格魅力,感受到了邓小平实行改革开放的雄才大略和务实作风,而这一切都凝聚成了一股强大的向心力。从此,邓、包就常常见面了,有时甚至一年数次,有时是两家人亲如一家的欢聚———他们的关系从个人的友谊发展成了通家之好。说到邓小平的政治魄力与人格魅力,包玉刚忘不了邓小平和他谈起的哈默的故事。原来,就在他们见面的前三天,邓小平刚刚会见了哈默。1979年邓小平访问美国休斯顿,举世闻名的石油大王哈默先生慕名拜会了小平。小平对石油大王说:“中国许多人都知道哈默先生,你是列宁的朋友啊。苏联困难的时候,你帮助过他们。我们欢迎你到中国访问。”哈默说:“我很愿意到中国去,可是我年纪大了,坐民航飞机受不了,中国又不让私人飞机降落。”小平当时就说:“这个很简单,你来之前先来个电报,我们会做出安排的。”
三个月后,哈默的私人飞机果然就降落在北京机场的跑道上了。在别人看来是无法解决的问题,而在邓小平那里却如此举重若轻。这一点,包玉刚是切身感受到了。原来,就在1980年3月包玉刚来京谈合作造船时,华国锋和几位副总理都接见了包玉刚。包玉刚提出:父亲包兆龙和我本人愿捐赠1千万美元给国家旅游总局,用以在北京建造一座现代化高规格的旅游饭店和办公楼,建成后归旅游总局管理与使用。3月21日,包玉刚又亲笔给华国锋总理写信,再次表达上述愿望,并且小心翼翼地说:“我只有一个要求:纪念我的父亲,我父亲已经八十多岁了,饭店就叫兆龙饭店……”而就在邓小平这次会见之前的1981年1月,包玉刚在广州和柴树藩商谈合作时又表示愿意向上海交通大学也捐赠1千万美元,用来建造一座现代化的图书馆,惟一的要求也是以包兆龙命名……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