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巴彦淖尔

家乡区县: 巴彦淖尔市临河区

看巴彦淖尔地图,从黄河北岸,至阴山脚下,南北较长,东西较窄,宛似铺开一片桑叶,如果乘飞机从高空伏瞰,那交错分布的渠道,恰似这桑叶的叶脉,其间铺展着农田,点缀着村庄、湖泊(海子)、林带、果园、沙丘……这片土地真是美极了。
  你回到地上,再详细地解读巴彦淖尔、感受巴彦淖尔,就越会惊叹这片土地的美好。这里不仅有美丽的风光,还有醇厚的民风和独具魅力的文化,再行探究,还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
  再早不说,就说二十世纪初年,这里还是一片近乎蛮荒的土地,你在荒野上走着,觉得肚子饿了,看见草木掩映中一户人家,就走进去,主人看你一眼,便问:“吃饭不?”你拿铜瓢在水瓮里舀水,咕呼咕呼喝了,喘口气说:“吃!”要遇主家正吃饭,就会立马盛上冒尖的一大碗糜米稠粥,放在炕边,说声:“周(端)起来吃吧!”你就端起碗,随便瞅个地方坐下或疙蹴下勤(自管)吃。如果你渴了走进瓜地,种瓜人不用问就摘个大西瓜,抡开手掌“啪”一声一拍两半,放你身前说:“吃哇!”就这个样子。所以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许多山西人“走西口”,一到后套就被“套”住了,那不仅因为这里肥沃的土地,也是为这醇厚的民风。又说后大套是养穷人的地方,穷苦人来到这里都不难活命。
  说到这里,笔者要插一句说说巴彦淖尔的方言,比如前面说到的“周起来吃”、“勤吃”,还有河套人把抬起来叫“迂起来”,把臀部叫“独子”,这些本是老百姓常说的口语,今天写成文字就显生辟,以致电脑上都找不到。这些方言不知是怎样延用下来的?
  由于人的来源各异,属于文化范围的生活习俗也各不相同,比如饮食,早年间这里的“西人”和甘肃人喜吃面食也善作面食,比如拉面、面筋、酿皮子等等,都当属他们的专利,山西河曲人做的酸饭、酸粥最好吃,“侉子人”则爱吃鱼汤泡米饭……河套烩菜,这不知是哪家的专利,“大集体”时有言:“分红一块,蒸饼烩菜,分红一块六,酸菜烩猪肉”,是当时农民的“小康”。如今烩菜成了整个河套人喜欢的家常菜,而且在各大饭店登堂入室,倍受青睐。这说明了饮食文化的相互影响和融合。是的,多少年来,各地各族人民在这里和睦相处,蒙古族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等等,相互影响、渗透、融合,形成了如今独具魅力的河套文化。究竟河套文化的内涵是什么,你只有亲临河套——或去那里过个大年,参加一次婚礼,或到农家作几次客再到酒店里喝几次烧酒,听听酒歌、山曲儿,或到书法、绘画和奇石荟萃的七彩街走走,再到文化广场去跳跳舞或听听“打座腔”,再交几个临河的男女朋友,自会有所领略,而且你会感叹:临河人活得是这样五彩缤纷,这样滋润,这样潇洒!巴彦淖尔地方地灵人杰,当今祖国各地,都有许多优秀的巴彦淖尔儿女、河套精英,在各自的岗位上展示风采施展才干,创造着辉煌的业绩。

meimiki01(2014-11-2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