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武的风俗(2)服饰

家乡区县: 陕西省长武县


古时,平民、奴隶穿麻布衣裳,遮寒保暖,质量极差。富户官吏穿绸挂缎,品级高贵。明末,种植棉花,农家土纺土织。衣服讲究宽袍大袖,不用纽扣而系带子。城乡百姓历来穿着朴素,多喜蓝黑二色。且城乡贫富悬殊。清代,推行满族旗装。官服穿戴有定制,等级分明。民间一般男子戴瓜皮小帽,穿长袍、短褂或布衫、坎肩并束腰带。脚穿布袜、朝鞋、双梁鞋、棉鞋(俗称窝窝)。雨天穿“木屐子”、麻鞋。一般女子穿满襟褂、宽腿裤,衣裳多镶花边。小脚女人脚穿木制高底鞋。农家妇女冬季戴筒袖,做饭时系围裙。富家贵妇小姐,多穿长裙或旗袍。“穿衣吃饭量家当”,富者有绫罗彩缎,贫者只有自纺自织自染的土布。妇女穿红挂绿的少见,走亲戚、上街时,换套新装或干净外衣,称“出门衣服”。民国初年,上层头面人物时兴中山装。地方士绅或富家子弟,一般男子戴礼帽、衬帽。穿对襟短褂、棉坎肩、棉袄、宽腿大裆裤,春秋亦有穿套裤的。平时赤足布鞋。出门时,脚穿线袜或布袜和深头布鞋。除热天外均系腰带。女子穿大襟布衫、棉袄,宽腿裤、线袜、偏带绣花鞋。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以后,民间买卖土布,市场兴起“洋布”,有阴丹士林、斜布、贡呢等。样式和花色逐渐多样。青年喜穿中山服和对襟便服。脚穿线袜、圆口布鞋。妇女穿花丝布便衫的增多,家庭手工缝制,式样时兴宽大。解放后,灰色列宁服盛行。机关干部职工冬季多穿棉、皮大衣,以兽皮作翻毛领。夏季带头穿苏联花布衬衣和上装。青年多穿翻领制服,便衣多为宽大短式样。往后裤子变为窄长。衣料以各种斜纹、平布、哗叽、劳动布、灯芯绒等棉织品为主,机织布面宽、底色多样,印花鲜艳,逐步取代了农家自织土布。脚穿布鞋、线袜,雨天穿运动胶鞋。六七十年代,青年男女多穿“革命化”的“红卫装”,戴军帽,束皮带。穿尼龙袜,塑料底布鞋或黄色军用鞋。人们着装朴素,普遍以俭朴为荣,提倡“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再三年。”因而,穿着的衣服、袜子均有补丁。70年代末,个别人开始用的良、涤卡面料做衣裳,时兴裤短,正如民谣:“裤子要短,尼龙袜子才显”。进入80年代以来,服饰随大城市潮流变化,时髦翻新。涤纶、化纤和花缎、丝织品备受欢迎,毛呢、毛毕叽、人造裘皮更受青睐。西服、连衣裙、骑士服、太空服、风衣、牛仔裤、高跟鞋、长筒靴等,风行城乡,各随潮流。青年妇女穿戴奇装异服特别醒目。各种流行服装及鞋帽,“先一天西安有卖的,第二天长武就有穿戴的”。城乡兴起购买成衣热潮,方便称心,式样新奇。家庭自做衣裳的人较前减少,传统的手工缝制、刺绣饰品更少。男女装饰趋向大众化、新潮化,地方特色不明显。
发式,民国时期,男子剪辫,多剃光头,孩童留“毛盖”。公务人员、学生改留新型发式,俗称“东洋头”。女子梳单辫,已婚妇女盘发髻、戴络子。解放后,青年男子多留偏分、平头,女子梳双辫,已婚妇女剪短发。80年代,城乡青年妇女烫发染发日益增多,男的也有蓄长发齐颈项,烫染头如女式发型的。
饰品,民国以前,发簪、耳环、戒指多属金银制品,戴怀表、手表极少。解放后,女子结婚讲究银镯、银项圈(南塬),孩子弥月戴银锁子。1958年大量收购民间金银,饰品渐少。80年代,又兴起戴银镯、金戒指和耳环,以及胸花、领花等。戴手表已成普遍现象。青年男女使用洗发精、染发膏和各种护肤香脂,以及眉笔、口红等化妆品。城镇青年男女多讲究时髦,互相攀比,打扮得花枝招展,风度翩翩。

简繁(2014-11-2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