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武人交际讲礼仪、重情谊。送往迎来,热情好客,亲朋好友或师长光临,必设宴欢迎。至亲厚友赴考、上任、远行,必设宴欢送。生意开张营业、造屋上梁、乔迁新居、拜师招徒、男婚女嫁、生日满月、老人庆寿、做棺材“交木”,逢年过节或“过事”,都互相祝贺,送礼馈赠。待客过事,必有“礼簿”用以备查而礼尚往来。
旧时乡人敬重科举功名,凡考中秀才、举人,以至民国时期的高小毕业,都由学校填发木版印制大张黄纸“报单”,向各亲戚“驰报鸿禧”。考生家中则设宴酬谢教师和亲友。民国时各学校开学时,都要敬奉文昌,叩拜老师。四时八节向老师“掇礼”,呼老师的妻子为“师娘”。村上的人家过红白事,都要请学校老师坐上席。平时,为教师轮流管饭,待如贵宾。开学和放假,村上派人牵骡马接送教师。家长深信“严师出高徒”,对教师体罚自己的孩子,从无反感,而且支持学校严于管束学生。教书好的老师,全村设宴“看成”(款待),并由学董出面“具陈挽留”。足见尊师重教之风由来久远。解放初,依靠工农出身,轻视文化知识人才。“文化大革命”中,教师被贬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臭老九”,社会地位低下。80年代,振兴经济,教育奠基,文化知识普及,教师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理所当然地受到普遍尊重。恢复高考制度以后,考取大中专的学生,有些亲友也登门表示祝贺,鼓励上进。
民间历来以尊老爱幼为美德。逢年过节,祭祀祖先,向长者叩头、行礼。遇平辈互相作揖问候。民国时期代之以鞠躬、握手。新社会提倡文明礼貌,尊老爱幼,反对虐待遗弃。不论公开场合或日常生活,称呼亲切,长幼有序。走路、进门、说话、吃饭、乘车,礼让老者。坐席时晚辈向长辈和客人敬酒劝菜。常用语是:“给你没个啥。把菜抄上,吃好!”老年人对晚辈后代更是知热知冷,关怀备至。
人们交往之间注重正当的送礼馈赠。结婚为女方送“添箱”,有衣料、床单、被面、花镜等;为男方送贺礼,有衣料、床单、被面、影集、花瓶和现金等。老人生日送寿联、寿幛等。婴儿满月赠送小娃帽、鞋、童服、玩具等。丧事送花圈、挽联、挽幛、牌匾、奠仪等。亲友若逢灾遇难,前往慰问或资助财物。其它节日按亲疏远近和经济量力酌情送礼,薄厚不等。俗语“千里送鹅毛,礼轻人义重”。80年代以来,送礼风气偏盛,成为负担。至于一些人说情办事,攀龙附凤,以厚礼重金贿赂,居心叵测,另当别论。长武人重视亲戚情谊,交往频繁,招待热情。解放后,强调阶级斗争,地主、富农和反革命家庭出身的成员,门庭冷落,亲朋多不大往来,以示“划清界线”。60年代,遭受自然灾害,生活低标准,加上集体劳动紧张,亲戚无暇顾及,交往淡漠。80年代以来,实行农业家庭承包责任制,生活宽裕,市场开放,亲戚间的交往又趋活跃。凡登门稀客,主人则热情、爽快地宽待,至少一根烟、一杯酽茶。遇到饭时从优管待吃喝,谦虚礼让。宴席或一般便饭,以盘子横木和房舍后墙为上。席间主人殷勤敬酒、劝菜,招呼“吃好”。客人离去时,举家送至大门以外,互相道谢话别。
乡邻之间,遇有急难,互相帮助,关心体贴之情成为传统风尚。旧社会贫富悬殊,富户囤积居奇,高利盘剥,穷苦人拖账累债,艰难困苦,只得出当衣物家具,变卖田产。无地者典当租伙沦为佃户,终年辛劳不得温饱,生活无法便揭借粮钱。有桄桄账、份子账、驴打滚。月息3厘、5厘至大1分,按月清结,累利计本。民间还有“请助”(箸)投会形式,轮流垫、得,信用笃诚。虽属互助互利性质,但手头不足的人还是吃亏。民间多以亲邻相助,共渡难关,抵制高利贷盘剥。解放后,提倡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各级成立信用社,入股集资。对困难户发放无息或低息贷款。农户修建住宅,农忙抢收抢种,帮工还工,不计报酬。遇到天灾人祸,一处有难,八方支援。机关单位除发放福利费、困难补助费外,还开办互助基金活动,帮助职工解决实际困难。
长武民众向来重视喜庆活动。封建时代庆贺封赏恩典、五世同堂。民国时庆祝抗日战争胜利。解放后,架桥、通路、水电站等大型建筑竣工,农业社,人民公社成立,粮油丰收,以及五一、国庆等重大节日,都举行庆典。青年参军入伍,劳模表彰大会,都佩红戴花,敲锣打鼓迎送。战士在部队立功受奖,所在乡政府和村干部送喜报到军属家中祝贺。归国华侨和港澳台胞回乡,党政部门热情招待,并组织参观座谈,增进海峡两岸相互了解,加深热爱祖国和家乡的情谊,以利于实现祖国早日统一。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